俊亦 的所有文章
Page 1 of 1 Pages: 1
Results 1 - 6 of 6
思維(總相)<->知覺(別相)
對於思維與知覺的關聯性,我們一直都並不是那麼的了解,而這個問題是對於AI的發展是必須得了解的,因為我們目前的瓶頸在於它能夠思索問題的答案,也能夠利用人造的知覺器官感覺世界,也能夠將感覺到的事物與概念進行銜接,但是這都是在我們授意下進行的,並不具自主性,也無法如同人類一樣能夠直覺的將外在事物與內在的概念做連結,這正是我們所欲探討的問題。我們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從佛教的認識論去看,比如陳那與正理學派的認識論,他們的認識模型構造類似,但是卻大相逕庭。
正理學派先預設了最小單位極微與宇宙精神主體梵我,然後再去做認識的架構,他們覺得人在認識事物時,經由感知後獲得的概念是經由知識手段而來,而知識手段有對應的知識對象,所以他們認為人們所思考的概念在現實之中一定具有對應的相,而其對於認識的方式具有前後的因果關係,這樣的話就會造成無限後退的問題。而陳那的認識論
by
俊亦
-
佛陀與AI
人工智慧相對於人來講,不足的問題明顯的出在臨場反應、預測以及創新。人工智慧在於框架內的資訊處理,或是單方類的技能擁有極其敏銳地處理,但是偏偏就是只能在訂定的內容裡進行,這樣就取決於我們人類想研究的方向了,若是朝著弱AI方向走,便是我們認為AI的智慧只能是模仿,作為工具方面是十分出色,現今在這塊的研究也非常成熟;倘若是朝著強AI方向考慮,便是認為AI能夠擺脫模仿,能夠成就自己的思考能力,這便是困難的點。
不過AI目前還無法突破這個瓶頸,但在這個瓶頸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就是我們對於AI是怎麼看待的,雖然說現在對於強AI的發想還難以實現,只是在這方面我們還是得需考量,畢竟道德問題一直都是應然的問題,並不是困於現實的不全。假若我們哪天真的創作出了像人一樣或是超越人的AI,我們該如何看待它們,反過來再問我們的存在意義是否會因此改變,畢竟它們像人類一樣,在於思考方面都無差別,差別只在於是否
by
俊亦
-
佛陀與AI
AI如何能真正地創作?
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以下都簡稱GANs)是讓兩個網路互相競爭,一個是生成器,一個是識別器,讓生成器負責生成圖像給識別器辨識真假,藉此來達到近乎真實的影像。
我有一個想法,如果影像不夠真實或說不夠自然,是否因為處理量太過龐大,我認為電腦也是像人一樣有擅長與不擅長,而我們目前的所謂AI大多也都是針對單一的工作進行處理,或許我們能夠在GANs的大框架之下再進行細分,讓大型AI之下有小型AI,小型AI之下有微型AI,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都是由原子組成一般,但是不同的點我想是否能夠讓底下的小AI不是僅僅服從大AI的指示,而是能夠在指示之下做出改變,在類似的指示與圖像間去做取捨,產生變因就能導致結果不會每次都相同,不再像從前的AI說一就是一,讓底下的AI也能以GANs的方式呈現。
讓底下的小GANs
by
俊亦
-
佛陀與AI
略廣因緣中,求果不可得,因緣中若無,云何從緣出 (11)
若謂緣無果,而從緣中出,是果何不從,非緣中而出 (12)
第十一頌說,假定果具有自性,那又是從何生起?不管從因緣合和之中看,或是從單一的因緣中看,果都不是實在的、具有自性的果,姻緣之中記沒有實在的果,那麼果又是從何而來呢?
而世人都認為說是從緣生果,但是因緣中並無實在的果,於是在第十二頌便解釋道,假設我們承認緣中無果,卻又要說果從緣中而出,那為甚麼不說此果從非緣中出?抑或是說果不是從緣中而出?這不就說,緣與非緣沒有差別,果與緣與非緣都沒有關係了,但這不可能,因為這樣就犯了無因生的錯誤。
舉例來說,我們知道因為有鰓所以魚能在水裡呼吸,而人沒有鰓不能在水裡呼吸,若是有沒有鰓和能在水裡呼吸並無關係的話,那麼沒有鰓的人為甚麼不能在水裡呼吸?
講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說假如因緣與果並沒有任何關聯,照理來講,豈不是不管
by
俊亦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關於唯識古說,我個人是比較偏愛的,其中的邏輯之縝密,遠遠超出我的想像,從前都認為唯識只是簡單地唯心論,但是當真正地去了解時,卻令我陷入無止盡的無助感。
其中因為佛學不走東西兩方一直以來的套路,不預設第一因的緣起法獨樹一格,萬事萬物都必無法自存,必是有賴於他者,依他者而存,不具自性。剛開始在理解空性時,龍樹菩薩的說法引人入勝,我的理解是人事物的一體兩面,所謂空性,同時是在說諸法實相,也在說諸法的虛幻,我們平時所識之法因為依賴他者,並非真實存在,但這只是其中一面,另一面是建立在法所具有的空性,也就是蛻去虛幻表象的實在面貌,也就是法的空性,而兩面必存於一體,因為我們所見通常只在虛幻表象,而虛幻表象中也隱隱透漏出真實義。
龍樹菩薩提出中觀的方法,讓我們更容易去理解事物真相,空,介於極端虛幻與極端實存之間,它是蛻去虛假之後的真實樣態,或說是說將一切虛假排除。其中主觀與客觀的分別正是所
by
俊亦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唯識思想中「唯識無境」的觀點是其重點,唯識無境在強調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建立在「識」之上,說是存在其實也並非真實的存在,而是一種認識關係,他們認為萬事萬物的存有,是依據識的認識之後誤將原本不具自性的諸法,分別為自性的存在,所以才會有初步的主客體的分別,又第七識莫那識執取我的觀念,加強自身主體與外在客體的分別,導致人們無法看見真實。
理論上來說,認為世人都擁有八識,前五識是基本的接受感官,第六識總結前五識的感受,進行判斷、再現和重組,如:軟硬比較、回憶、夢中出現獨角獸……等。
第七識莫那識,主要作用為,以第八識阿賴耶識作為「我」,對第六識中的資訊進行「我」的分別,並將藏於第八識的種子識為「自己」,具有主宰前六識之作用,為一種對於自我的執著。
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前七識的依據,是身心的統一,但是本身並無所執著,將一切無論善與惡的種子收藏,因其無所執著、偏頗,故是一「無記」的識,
by
俊亦
-
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