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第六組唯識思想S06190041哲學二陳俊亦

第六組唯識思想S06190041哲學二陳俊亦

  唯識思想中「唯識無境」的觀點是其重點,唯識無境在強調萬事萬物的存在是建立在「識」之上,說是存在其實也並非真實的存在,而是一種認識關係,他們認為萬事萬物的存有,是依據識的認識之後誤將原本不具自性的諸法,分別為自性的存在,所以才會有初步的主客體的分別,又第七識莫那識執取我的觀念,加強自身主體與外在客體的分別,導致人們無法看見真實。
  理論上來說,認為世人都擁有八識,前五識是基本的接受感官,第六識總結前五識的感受,進行判斷、再現和重組,如:軟硬比較、回憶、夢中出現獨角獸……等。
  第七識莫那識,主要作用為,以第八識阿賴耶識作為「我」,對第六識中的資訊進行「我」的分別,並將藏於第八識的種子識為「自己」,具有主宰前六識之作用,為一種對於自我的執著。
  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前七識的依據,是身心的統一,但是本身並無所執著,將一切無論善與惡的種子收藏,因其無所執著、偏頗,故是一「無記」的識,種子成熟時的果報因為是從此識上去對其他識產生影響,所以也是無記的果報。
  唯識無境,其核心概念是「境不外乎識」,也就是「識境一體」,被認為外在存有的境,實際上並無實體,而是內在於識。在此一體中,識與境的關係,從內在主體與外在客體的關係,轉變成主客屬性的同一,消彌主客分別的我執;識是能見之認識能力,而境是所見之相,在一體中如此相對的關係,必定是互相否定又互相證明,當識顯明時,必定不是境,但是境也作為否定狀態證明識,當境顯明時,必定不是識,但是識也作為否定狀態證明境。換言之,是識就不是境,是境就不是識,一方的否定即是對另一方的肯定。
  識本身是因緣而生,具有「依他性」,待緣而生者必無自性,故識無自性,此種識的無自性,稱為「生無性」,生指涉因緣而生,無性則是無自性。
  境本身便是無有的存在,只是被識的虛妄分別所分別為有,具有「分別性」,又境是事物之相,由於其本身並無自體,必須以識為自體,故稱境的無體性為「相無性」
  由於識本身是緣生者,具有依他性,緣生者必無自性,是為生無性,識為緣生者,所以此生無性必是指識的無自性。但是,當說事物緣生無自性時,作為無自性的事物,便是人們常將其認為有自性的實在者,就是被虛妄分別所分別為有,因此這非識的必定是不外乎識的境,就是境的分別性,同時也是因其無自性而為相無性。
  依他性為因緣而生,緣生者必無自性,而又被誤解為自性,實則無有自性,這便是依他性與分別性同一,便是所謂真實性,也是生無性與相無性的同一,便是所謂真實無性。
  可以說真實性即是依他與分別兩性的同一,也可以說是依他和分別兩性的無所有(或稱無自性),而依他與分別兩性之無所有,便是生無性和相無性,而兩者的同一,即是真實無性(無自性之真實不虛妄),也是真實性。
  大乘師將依他性、分別性、真實性稱為三性,生無性、相無性、真實無性稱為三無性,若舉三性則必包含三無性。



Edited 2 time(s). Last edit at 10/26/2018 01:15AM by 俊亦.
(編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