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期中報告S06190041哲學二陳俊亦

  關於唯識古說,我個人是比較偏愛的,其中的邏輯之縝密,遠遠超出我的想像,從前都認為唯識只是簡單地唯心論,但是當真正地去了解時,卻令我陷入無止盡的無助感。
  其中因為佛學不走東西兩方一直以來的套路,不預設第一因的緣起法獨樹一格,萬事萬物都必無法自存,必是有賴於他者,依他者而存,不具自性。剛開始在理解空性時,龍樹菩薩的說法引人入勝,我的理解是人事物的一體兩面,所謂空性,同時是在說諸法實相,也在說諸法的虛幻,我們平時所識之法因為依賴他者,並非真實存在,但這只是其中一面,另一面是建立在法所具有的空性,也就是蛻去虛幻表象的實在面貌,也就是法的空性,而兩面必存於一體,因為我們所見通常只在虛幻表象,而虛幻表象中也隱隱透漏出真實義。
  龍樹菩薩提出中觀的方法,讓我們更容易去理解事物真相,空,介於極端虛幻與極端實存之間,它是蛻去虛假之後的真實樣態,或說是說將一切虛假排除。其中主觀與客觀的分別正是所謂虛妄分別,認為客觀世界實在是假,而主觀意識也是假,動心起念而來去都是虛幻的假相,真正的實相是主觀與客觀的相互一體,是主觀也是客觀,不是主觀也不是客觀。
  在此不得不提相依,相依是成立緣起的重要概念,緣起法乃指諸法依於他者而存,相依便是主客一體展現,不具方向性,打破一般具有方向性的因果,實際是互為因果,非說是何者為先,而是說相互具足,相互證明。
  這次我的報告是負責唯識的部分,所以對於唯識較為深入去探討,在此想分享自己之所得,同時提出自己的疑問。
  我認為唯識所謂唯識無境,其實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相仿。空者,是諸法實相,色者,是五識所得經驗,色緣起而無自性,其無自性乃是空性,因此可說色皆具空性,也可以說,色不外乎空,色與空實際是一體,然體相不同,具有相對性,但是又同在一體。
  說色時,人們認為其是客觀實在,但是卻是主觀的妄想,將色分別為客觀實在,因為色緣他者而有,不是實有,是假有,是虛假的,卻被說成實有,這便是主觀臆測其為客觀事實,於此色同時具有主觀與客觀,因為說色同時是說不是空,空以一種否定該念融入色,產生虛假性,而此虛假被分別為實在,便是為是所謂分別性。
  說空時,則是在說不是色,色同時也以一種否定的概念融入空,空則是指事物無自性之真實樣態,因此說是空與色相依也是,說是一體也是,空緣色而有,色緣空而有,空緣色而無,色緣空而無。
  說到此,再轉回來說唯識無境,正是識境一體的關係,且是識就不是境,是境就不是識。識是我們的主觀思維與認識的能力,境是我們客觀所認識與思維之事物,但是若是無所認識與思維之事物(境),便無法體現作為思維與認識之能力(識),同理,若無思維與認識之能力(識),也無法體現被認識與思維的事物(境),兩者互相否定卻又互相證明,這正是相依的體現,也是消弭主客對立的依據。
  正是這樣矛盾的同一性,讓主體與客體同在,方才說主觀的識與客觀的境,都存在一體,分別展現不同面貌,其實也是在說主觀與客觀同在一體,沒有所謂真正的主觀或真正的客觀,不過是同一事物的兩種面向,說是主觀卻說明不是客觀,說是客觀卻說明不是主觀,也是說既是主觀也是客觀,兩者同時顯現,只是以不同狀態,一以肯定,一以否定。
  識是依他而生為有,如此稱為依他性。而境本是假有,也就是無,卻被認為是實有,就是所謂分別性。同時此兩者,依他與分別的同一,也就是先前述說的矛盾的同一性,就是真實性。
  然而,識乃緣生者,故不具自性,此種識的無自性,便稱為生無性。再者,說生無性是識的無自性,但是說無自性之事物,亦是被虛妄分別所分別為實有的,也就是說是識的境,也就是分別性,也稱為相無性。由此可知生無性和相無性其實是同一無性,就是真實無性。
  由先前所說,可以看出識與境的相依,既無始也無終。識作為緣生者,同時也被分別為有,卻又是無自性之假有,這不外是境,也可就是說境就是識本身,境不外是識本身。
  依他性、分別性是就諸法虛幻之相來說,在我們所處的生活當中所必然發生之事,無法忽視,無法說是虛假,故是真實性,也就是所謂世俗諦;生無性、相無性是就諸法實相所說,在破除一切虛妄之後,可能的更加真實的面貌,也就是勝義諦。
  我認為整個唯識體系其實也是建立在空之上,但是不像康德有所謂外在的不為所知的物自身,而是互相依存來建立,而依他便是空性的展現,所以我可以說,其實有一個空的宇宙,在空的宇宙表層構築了虛假的宇宙,就是我們所生存的宇宙,但是並非是有兩個宇宙,而是同一個宇宙。
  後來提到唯識的剎那生滅,說過去、現在、未來都同在一剎那間,剎那與剎那間並不連續,卻沒有說如此的原因,感覺像是單純的預設。
  我的問題是,所謂剎那生滅的概念,如過過去、現在、未來都在同一剎那間發生,那麼剎那算是最小的單位嗎?如果是最小單位的話是否會有第一因的嫌疑?
  再者,我對剎那生滅其實一知半解,它說過去、現在、未來同在一剎那,那麼時間再也不連續,這樣的時間觀上不會有謬誤嗎?雖然時間是我們主觀訂立的,但是如果不是連續,而是像它所說剎那生滅,這樣要如何從一剎那跳至另一剎那?如果剎那之間不能接續的話,是否會是平行宇宙的概念?或許其實我們都生存於一剎那之間,因為剎那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
  還有,剎那生滅既無頭也無尾,要如何去訴說生與滅?如果不生則不滅,是否是必先有生才能滅?還是一剎那的時間裡其實既生亦既滅、不生亦不滅的相依關係?
  關於一剎那裡面包含過去、現在與未來,令我十分不解,如果是如此,過去、現在與未來合起來不就是永恆嗎,如果是永恆的話,是否代表不變?還是說此永恆並非不變,而是無限的生滅?或者是無限的不生不滅?倘若是無限的不生不滅,那麼不就會處於一個永恆不變的狀態?還是說不生不滅是指相依的關係?
  再者,雖然說空性是事物的無自性,但是處在空的狀態,事物是否就會處於永恆不滅的狀態?
  空,是諸法實相,但是在此所謂的諸法實相,是否會有康德的物自身一樣的屬性?雖然內在於自身且被我說是勝義諦,但是卻也是不具任何樣態,只是表現屬性被我們所觀察,或許我們所謂生無性、相無性,其實只是空想,根本不是所謂真實性,雖然它在形式上成立,但是卻不能得證,它其實也只是由它理論中所謂虛假的諸法中,尋到的依他性、分別性,兩者轉變成純形式而已。
  如此便是只對虛假的世界有效力,而說我們是虛假的世界,同時具有實在世界的一面,這所謂實在世界其實也是處於佛家所謂宛然有又宛然無的狀態,根本無從考證,究竟是如何分出勝義諦與世俗諦之分別,雖是無有分別,卻無法說有那個真實存在,同時說沒有真實存在,如此不就是一直在不真不假的事物上,做無功用的證明與解釋,因為本身就是不為所知。
  在不為所知上,討論的通通都是不能確定的不為所知,即使是形式的定義,也不能代表不為所知究境為何,只能確定知道有不為所知。還是說在此其實會牽涉到修行問題?不過修行的方法若是建立在不為所知上,如此方法的效用也是不為所知,如此修行本身的意義便會變成不為所知,因為是為了不為所知而修行,那麼我們其實除了知道我們本身不為所知之外,再也一無所知了。



Edited 4 time(s). Last edit at 12/10/2018 12:31AM by 俊亦.
(編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