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與AI中文課名:佛陀與AI 英文課名:Buddha and AI 課程大綱: 一、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在於從大乘佛教哲學中的非單純實在論、非單純經驗論之認識論觀點,關照智慧、邏輯規則以及經驗成形之間的關係,同時比照在素樸實在論(時間空間為客觀實在框架)、素樸經驗論(暫時擱置經驗之前在條件),以及/或者在語意本體論框架下之當代人工智慧應用之觀點下,探討邏輯規則以及經驗成形之間的關係,以及「智慧」之可能性,或可能的詮釋方向。 二、課程內涵 (1)佛教認識論部分,我們從陳那的因明量論著手,藉由陳那在佛教認識論發展中承先啟後奠定佛教新因明的關鍵性貢獻,明瞭佛教認識論當中之主要問題意識。(2)理解當代認知科學研究之成果,理解知覺、意識以及自由意志相關的問題。(3)認識人工智慧領域幾個重要核心概念,例如符號型AI、類神經網路、機器學習、奇點、達特茅斯會議等;以及主要的哲學問題,包含人工智慧與自然智慧、圖靈測試、符號主義與連結主義、心物與心腦問題、強人工智慧vs.弱人工智慧等等。 三、多元教學方式 以panel形式組成小組分組報告。每人學期間至少必須參與一次教科書主題之摘要報告與引導討論,並嘗試設計人工智慧應用(AI application)的企劃或研究報告,包含口頭簡報以及紙本企劃/報告。 四、主要參考書籍/資料 1.
服部正明(著),吳汝鈞(譯)。〈陳那之認識論〉收錄于《佛學研究方法論》下冊之〈維也納學派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 2.
三宅陽一郎、森川幸人(著),鄭佩嵐(譯)。《從人到人工智慧,破解AI革命的68個核心概念》。臺北:城邦文化事業,2018。 3.
鄭谷苑(編)。《窺探心智》。《科學人博學誌》2017年11月。 五、教學進度 1.
般若智慧與人工智慧 2.
從實在到實相,陳那知識論(表象條件與表象成相) 3.
二諦及佛教之空觀(非懷疑的且非教條的特殊觀念論) 4.
自由與涅槃,以及當代的自由意志問題 5.
圖靈測試 6.
因果決定論現象世界中的「智慧」 六、評分方式 成績考察: 1.每週研讀、報告、討論:30%。 2.期中報告(口頭15分鐘簡報),30%。 3.期末報告,40%。 七、課程其他要求 先修課程: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八、相關參考書目 1.
Turing, A. M.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Mind 49 (236): 433-460. (下載網址: https://academic.oup.com/mind/article/LIX/236/433/986238) 2.
Hattori, Masaaki. Dignāga, On Perception, being the Pratyakṣapariccheda of Dignāga's Pramāṇasamuccaya from the Sanskrit fragments and the Tibetan Vers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參閱何建興中譯,2007。下載網址 http://www3.nccu.edu.tw/~96154505/5-2.pdf ) 3.
Murti, T.R.V.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A Study of Mādhyamika System/. New Delhi: 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 2006: 256-275. 佛陀與AI的論壇文章 [ 發表文章 ]
[ 瀏覽文章 ] 佛陀與AI的分類地圖 Developed by MEPO Humanity 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