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60003 的所有文章
Page 1 of 1 Pages: 1
Results 1 - 14 of 14
本週閱讀範圍:大乘佛教的虛假現象:唯識(山口益:22-35)請各位有問題在此做回覆。謝謝大家。
by
a960003
-
佛教哲學與未來生活
TA時間:兩個主要目標,一為課後問題討論(大家一起討論),另一為課前預習,我們將會針對文本理解做討論跟把問題問清楚。
本週閱讀範圍:大乘佛教的空性思想:中觀(山口益:14-21)
請各位有問題在此做回覆。謝謝大家。
by
a960003
-
佛教哲學與未來生活
(一) 摘要:
在老師授課內容中的教材內容<大乘佛教思想><佛學研究方法論>探討到唯識學說的成唯識論,而我對於成唯識論的種子說模型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感到興趣,接下來將探討種子在變現跟薰陶過程的現象與身心(識)的關係,在此中,心之所想為種子之現行,自由在種子說的哪個部分,是否會是決定論。
(二) 內容:
首先這邊先提起成唯識論的種子說,根據成唯識論,人具有八識,六識為眼耳鼻舌身意,跟著生死而重生,而第七識為莫那識,讓識產生執著(遍計執)認為現象為真,而第八識為阿賴耶識種子就在第八識中,種子分為有漏種子跟無漏種子,有漏種子生現行,現行熏有漏種子,在此中種子在生現行當中會影響第六識,因此心之所想皆為種子所決定,而種子所現行是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交互作用,透過交互作用的結果,會影響善惡的結果也就現象進而影響種子
(三)結論:
在此我們論到自由意志的問題,在種
by
a960003
-
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
我的期末學術報告我將按照主軸去進行探討以及延伸,佛教模型下因果必然關係,藉由探討的因果必然關係去探討之中的是否是決定論,接下來討論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下是否有自由意志,而道德在此下是否有道德存在的意義
總共有四個重點
1.佛教(唯識)認識模型的分析
分析佛教認識論的認識論模型,從佛教的說一切有部的認識模型,以及唯識思想的三個認識模型(攝大乘論、大乘起性論、成唯識論),探討其中認知模型下的因果必然關係。
2.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探討
藉由探討佛教模型中的因果必然關系來分析是決定論還是非決定論,中間引用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學術文獻來探討怎樣的因果關係是決定論怎麼樣的關係是非決定論
3.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下的自由意志
探討完佛教認識模型下的因果必然關系是否為決定論後接著探討決定論下是否有選擇,而非決定論下真的都是自己選擇嗎?再這兩種情況下甚麼是自由意志,有限的選擇是自由意志的
by
a960003
-
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
我將本章節各個主題整理出其中問題
一.人工智慧與自然智慧
AI分類為
單功能型(解決給定問題)~~大多數沒身體(因為身體會涉及其他功能)~~這個有明顯的框架問題
通用型(接近自然智慧)~~但發展困難,涉及智慧的本質。其中書中所說的有身體藉由身體接觸環境產生智慧然後三者互動再產生綜合性智慧,此處我認為智慧本來就是智慧,
而 非智慧結合三者在產出智慧
二.符號主義與聯結主義
符號主義跟聯結主義,我覺得這邊就涉及了第一人稱主觀跟第三人稱客觀的方向。目前符號主義更接近強AI的目的,思考能力;而我覺得聯結主義偏向弱AI的目的,模仿智慧的
行為
by
a960003
-
佛陀與AI
看完<<從人到人工智慧,破解ai革命的68核心概念>>的第一章,我對於知識與智慧(我認為的智慧而非工程師眼中的智慧,工程師將智慧所蘊含的部分特性的表現都稱為智慧)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認為知識為智慧的一部分,智慧還擁有某些特性,要了解知識與智慧的區別就要透過分開解釋去了解兩者差異。
首先我們先介紹知識,我認為知識為這世界產生的現象,認識主體透過知識手段(量)去認識所認識對象(所量) 才是知識,(一般我們都是透過二元對立的方式去認識世界獲得知識),就像物理學家透過觀察了解訂出公式一樣(具有普遍性跟必然性),它是一種認識完結果,嚴格要說是工具也可所以才會有透過有效性來了解是否為真知或偽知的說法。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談智慧,我先從這本書提出幾點的自然智慧以及人工智慧的問題來說明,第一 為大多數的ai都是單一性功能,而人卻會多樣。 第二 集結小智慧也不會變總
by
a960003
-
佛陀與AI
這學期我想研究
1.智慧是否是器官的功能(也就是腦)
2.智慧是甚麼,如何突破現在的AI瓶頸
第一點為確定我們的認知模式確定智慧到底存在於大腦(確定就可得知是否可以物理化智慧)
第二點就是透過理解智慧的特性區分並去實踐它(區分好問題點才能一一利用機器達成,畢竟生物腦與機器構造不同)
研究動機:
第一,最近看到一部電影(戰鬥天使艾莉塔),它裡面描述的合成人就是除了大腦以外都以高科技金屬去製作器官,因此我在想如果智慧真的是大腦這個器官的功能(代表智慧是可被物理現象化)那我們就有機會利用對大腦的運作分析用機器去一一達成而逼近真正的智慧
第二,我認為將理論現實一點才是對的方向,我們只要將智慧的本質理解(不論是實在論的認為是大腦功能,或者是大乘佛教的般若
)基本上其他的技術都可以一一克服,而透過做出AI來更了解我們智慧本質(畢竟我
by
a960003
-
佛陀與AI
第五章 勝論學派
首先這邊先介紹勝論學派,這個學派是外界實在論,認為外界對象對應的知識分真知跟偽知,其區分為有效性,並且真與偽為屬性具備在知識中,而知識手段如過要有效果就必須有實在的對象。
這邊勝論學派對於存在做了分類,分為六種原理: 1.實體 2.屬性 3.運動 4.普遍 5.特殊 6.內屬。在介紹這六種之前先說明,勝論派認為要有概念必須有它根據的東西存在(實在論說法),這邊所用的詞語是存在物的指標,還有知覺內屬於各實體屬性運動這些限定要素的普遍與特殊。
接下來介紹6種原理,1.實體:為詞語所指的實體(例如牛就是指牛的實體) 2.屬性(例如白牛,白色為白牛的屬性) 3.運動(例如步行的牛,步行為運動狀態) 4.普遍:實體屬性運動有共通性時(例如白布白牛,白色為共通的詞語,這就普遍) 5.特殊:將概念從
by
a960003
-
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
第四章 早期佛教認識論
這邊會依照文本的脈絡來討論,顧名思義,佛教認識論初期的當然以部派佛教為主,段落開頭就是以說一切有部以及經量部為起始,這邊就可以稍作探討,說一切有部,認為所有的認識都是以極微(原子)為認識對象,是無我的認識論;經量部,這邊他並未否定極微的存在,但是他強調,所有的認識都必須透過相,這開啟了大乘佛教的否定極微的觀點。
接下來並以世親所著的<<阿毗達磨俱舍論>>這本百科全書以說經量部的立場來總結說一切有部,這邊提及的一個重要的討論,就是「見」這一個機能究竟是屬於感官的眼還是心識呢?在部派就會討論如果以感官(眼)在聽覺時視覺就不能產生這跟現實有點不同,如果是心識就有為甚麼會被其他存在要素所牴觸的問題;而這邊吠陀的正理以及數論學派也討論,在認識機能的差異中,正理認為是眼(所強調的是極微),而數論派強調的是自我意識,一切由理性延伸出(
by
a960003
-
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
S06190035 哲二 許銘樺
1.12
若謂緣無果 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
如果說廣略的因緣中沒有果,但總以為果卻從緣中生出有實在體(有果),那果為甚麼不能從<非緣>中生出呢?
這邊先解釋清楚因緣果,這邊打個比喻,果是長成樹,因是那顆種子,那緣就是讓種子長成樹的條件比如土壤、陽光、水(也就是決定性的條件),因緣和合才會形成果。
接下來解釋上面那一段話,所以人們承認從廣略的因緣中無果,卻還認為從緣中生出有果,那麼非緣中為甚麼不能生出有果?如果那樣認為的話,緣就會跟非緣就會沒差別。
舉例來說:
水、土壤、陽光中沒有樹,但是樹卻從陽光土壤水之中長成,那樹為甚麼不能從茶杯<非緣>中長出呢?顯然我們知道茶杯長不出樹來,樹的長成需要陽光、水和土壤<緣>才能,所以茶杯(也就是任何的非緣)可以生出樹就會犯了無因生的錯誤,會讓(緣)跟(非緣)
by
a960003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系級:哲學二
學號:s06190035
姓名:許銘樺
(一)研究動機:
這次期中報告因兼修外系的課跟我報告的思想有所關聯所以觸發我的靈感去對照思考,在此我打算從我小組報告的唯識思想下去探討以及思考,透過對於唯識思想主客體而引發的問題去追尋,而這一個令人非常難以理解的問題就是時空,時空這一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千百年,不論在科學的物理界還是在哲學體系對於時空的說法眾說紛紜,一般時空在眾人眼中認為的就是時間與空間交織而成的東西,也就是影響世界的基本概念,而透過深入了解以及跨科系去了解,我越來越發現深不可測,而時空中最特別的就是時間,這人類根本相信的東西時間的流逝或許不存在,我想藉由唯識的時間觀跟我接觸物理所了解的時間做比較以及討論。
(二)正文:
然而我們這邊要討論時間就必須要回歸報告的主題唯識思想透過它的脈絡來深入了解時間。首先這邊要重新分析介紹一下唯識思想與其
by
a960003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系級:哲學二
學號:s06190035
姓名:許銘樺
(一)研究動機:
這次期中報告因兼修外系的課跟我報告的思想有所關聯所以觸發我的靈感去對照思考,在此我打算從我小組報告的唯識思想下去探討以及思考,透過對於唯識思想主客體而引發的問題去追尋,而這一個令人非常難以理解的問題就是時空,時空這一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千百年,不論在科學的物理界還是在哲學體系對於時空的說法眾說紛紜,一般時空在眾人眼中認為的就是時間與空間交織而成的東西,也就是影響世界的基本概念,而透過深入了解以及跨科系去了解,我越來越發現深不可測,而時空中最特別的就是時間,這人類根本相信的東西時間的流逝或許不存在,我想藉由唯識的時間觀跟我接觸物理所了解的時間做比較以及討論。
(二)正文:
然而我們這邊要討論時間就必須要回歸報告的主題唯識思想透過它的脈絡來深入了解時間。首先這邊要重新分析介紹一下唯識思想與其
by
a960003
-
課程
這邊我們淺談 一下 書中提起的唯識思想以及其他思想區別的地方,按照文本內容所敘述,這邊區別主要探討
第一 :唯識學派 識境 與 中觀學派 諸法
文本內容主要說明區別唯識派與中觀學派的區別在於九十六頁
這邊識與境跟諸法皆有三性(依他性、分別性、真實性)但唯識學派特別的是在對於主體客體的重視,中觀學派的諸法只把認為緣起的一切存在現象緣生而無自性。
第二:時間(一剎那)
此段說明在文本的九十七頁到一百頁
講到唯識思想的境與識就會觸及到時間
原始佛教中時間包含在緣起思想中,而小乘佛教有涉及時間但是大都諞離了本來的無我立場,而在唯識這邊才得以用無我的立場來解決。識是依他性,因緣而生,生在一剎那,過一剎那就滅,剎那前為無,剎那後也為無,只有在一剎那識為有也是生,而這邊的生不是因生而是諸法生,因跟果在一剎那同時生並不是單向關係,而過去諸法在現在已滅過去以及未來的諸法接話為習氣(
by
a960003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