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橘 的所有文章
Page 1 of 1 Pages: 1
Results 1 - 8 of 8
佛陀與AI
專案報告-情緒分析
S06190038哲二陳昱如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cGr4C749ZAAer0dj7-E8XwPKXFL5iAz/view?usp=sharing
脈絡:
我們的情緒反應是可以測量的嗎?
測量可以應用在哪裡?
心理醫療使用
面試分析
心理測驗
人際關係檢測
測謊
就目前障礙來說,人類還沒有一個真正能夠解決情緒準確判斷的方法
因此我們只能盡量趨近還原
人的情緒有幾種?
人共有27種情緒:欽佩、崇拜、欣賞、娛樂、焦慮、敬畏、尷尬、厭倦、冷靜、困惑、渴望、厭惡、痛苦、著迷、嫉妒、興奮、恐懼、痛恨、有趣、快樂、懷舊、浪漫、悲傷、滿意、性慾、同情和滿足。
這些情緒「互聯互通」,如痛恨和悲傷、懷舊和浪漫等。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將情緒歸類成為辭典
是種傳統的
by
蘇格拉底橘
-
佛陀與AI
陳那認識論與道德哲學之關聯
(一)、前導
有些人會因為佛教強調空性而認為沒有認識論,甚至會認為,既然沒有空性,那是否也不用重視倫理道德?也就因為對無自性的追求,我們該用怎樣的想法去遵循道德?佛教中的道德最高者,佛陀,如果真的性空的話,是否也是沒有道德的?
陳那建構出了認識論架構--現量與比量,去解釋佛陀是成量者,有著因與果的完滿,我們會用陳那集量論裡的概念來揣摩佛教對於道德哲學的意義。
(二)、內容
陳那提到,認識與認識手段即為現量與比量,它們分別為知覺與推論,這即是認識的手段。
現量、比量二為量,﹝自、共﹞二相為所量,於彼﹝二相﹞結合處,無須﹝另立﹞其他量。(2)
只有這兩種﹝量,亦即,現量知覺與比量推論﹞,這是因為,在自相與共相之外,再沒有其他的所量。我們將顯 示,現量以自相為境(vi s aya),比量則以共相為境。於彼﹝二相﹞結合處,無須﹝
by
蘇格拉底橘
-
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663373597011746&set=a.706146972734428&type=3&theater
陳那論直接直覺與概念
這章終於提到了我們的主角陳那,陳那將認識劃成兩種,直接直覺與概念,他們兩個分別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一個是由經驗習得的,另一個則是不在時空中的,由於這兩種認識方式剛好可以比對上量論的比量與現量,所以正理學派及外道很能接受這樣的說法,但是陳那最後會說,這是不能用極微來看的,讓大家跌破眼鏡。
直接直覺是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只在那剎那出現,運用範疇寫進概念後才會丟出共相的詞,而我們表達的也只是共相而不是別相了。(除非你嘴裡吐出了剛剛你看到的那隻牛)
陳那把概念立於超越時空之外的,這樣的方式會使問題回到知識論的範疇,而不被困在第一因在不在的問題裡。
不過此章還是沒
by
蘇格拉底橘
-
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
什麼是智慧?
要怎麼說一個人有智慧,通常是在講述一個人他在進行某件事情的時候用一套不錯的方法,了解特別多那方面東西。
我認為智慧是可以切割成各種不同的小類別的,比如說,他擁有很多做家事的技巧以及小撇步,我們會說他在做家事上很有智慧。但是他很會做家事並不表示他很會讀哲學,作業寫得也不見得好。
但是我們要的是單一的智慧,還是通用的智慧?而通用又是什麼?
我們可以說人類攝取智慧的方式與機器人不同,我們在三度空間裡的自由度遠比AI來的廣闊,所以我們可以靠著移動自己的位置跟改變自己的視野來從不同的面向去獲取知識,建立自己的智慧。但是機器只能透過設定的路線跟套好的迴路來運作算式,能夠獲取的方面自然受到更多的侷限。
在單一智慧的發展上,電腦可說是已經相當成熟,能非常快速的解決它擅長的問題,且錯誤機率甚至已超越人類。
當我在看一部探討AI的影集時,裡面提到機器人沒有的就是人
by
蘇格拉底橘
-
佛陀與AI
正理學派的實在論是透過理性分析考察來識別物件,而認識到的正是物件的真性。
也就是說,認識物的質料音也同時肯認物的實在與真性。
正理學派批判中觀思想,認為一切法皆為虛妄,如夢幻泡影般,那我們該怎麼認識這個世界?
對正理學派而言,就算是夢,也不是完全虛妄的。
夢會帶來欣喜畏怖,是很真實的情緒,且夢裡的事物都是曾經碰過的,曾經存在的。
不過當然,龍樹也對正理學派有一定的回應。
龍樹指出,知識手段和知識對象的實在性是相互矛盾的。
究竟是知覺使對象生;抑或是對象存在讓知覺感受?就像是父與子,是父生子還是子生父?
這不過是言語使用上的錯覺,若依正理學派所說,了解布必須分析出絲,倘若將絲與絲分開就不成布了。
這是對名相得太過執著。真正的認識是不能以分析來理解的。
對我來說這只是一個定義分歧產生得結果,正理學派和中觀學派都在尋求真性,但是對於真性的定義,一是靠知識手段去分析
by
蘇格拉底橘
-
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
我們這組最開始做報告的時候,不小心做到前面兩頌。
如諸佛所說 真實微妙法 於此無緣法 云何有緣緣
諸法無自性 故無有有相 說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當我們討論完這兩頌如何破除所緣緣跟增上緣以後,報告的當天半夜我們才發現我們做錯地方了!我們只好趕緊把報告連夜趕出來。
但其實因為有了上方的理解,我們也更加的清楚龍樹的思考脈絡,知道了他是怎麼細膩的一一破除外道跟四緣,進而帶出緣生果的不真實性,矗立起更屹立的無自性世界觀。
略廣因緣中 求果不可得 因緣中若無 云何從緣出
若謂緣無果 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
如果四緣都被破除了,我們要怎麼知道種子怎麼變成大樹的呢?我們看不到那剎那間的變化也無法運用四緣去推導,因為已經被破除了。
就像是炭生火,但是炭不是火,而今天泥土不是火,為什麼不能生火呢?
一開始我認為龍樹總是常常為了破「自性」而用很多看起來
by
蘇格拉底橘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上到期中關於自由的自我省思
上田義文的大乘佛教哲學導論在這半學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引領我們進到更深一層的哲學省思。
從前的我,對於大乘佛教的認識僅此於中國哲學史裡的一小角,初步了解到什麼是性空、緣起、無自性等等基礎佛學概念。
上了大乘佛教哲學導論之後,課堂開始真正碰觸到處理佛學問題的哲學方法, 讓我覺得一下子跳了一個大階層!
其實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讀文本的時候,有很多概念是我要花很多力氣才能理解的。像是矛盾點的解決問題,我在課堂上想要釐清,卻好像比較多的是接受。這種感覺其實很微妙,不知道我將來是否會找到,但是目前是還在找。
我很喜歡在課堂上老師與我們討論的氛圍和處理的議題,關於時間空間的議題,還有決定論的議題。
有關於我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這件事,我一直還在問題中出不來。目前的我是認為自然因果論決定了很大的一部分,不過我卻很害怕我們失去擁有自由意志的權力。
by
蘇格拉底橘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有一派學者認為,阿賴耶識不過是個人的心識。
識的境是從識所變現的,而識是親所緣而不是疏所緣。
提到這裡我們的小組開始想到一些問題,
如果每個人的識都是由個人的阿賴耶識所變現,而每個人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我們要怎麼解釋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
這讓我想到萊布尼茲的原子論,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是萊布尼茲的說法是每個原子都各自的照著軌道移動著,但是有個調和者「上帝」,用來當作每個原子的交互調和。
但是我們都知道,佛學跟基督宗教的最大差別就是有沒有神的存在,所以認為識是親所緣的說法,許多這派的學者還仍不清楚。
那我們又想到,如果識是疏所緣而不是親所緣呢?如果境是外在的,那境到底是哪裡來的呢?
我們常說一件事情要起,需要條件具足。而條件具足需要四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如果我們只靠外界,那自己在哪裡?親因緣如果不是來自自己,那就不叫親因緣了。
所以不管
by
蘇格拉底橘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