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Change History

Message: 業與輪迴的關係 哲學四 S04190035 劉晨穎 期末報告

Changed By: s04190035
Change Date: June 22, 2019 12:01AM

業與輪迴的關係 哲學四 S04190035 劉晨穎 期末報告
<b>業與輪迴</b>[center][/center]
業這個字就字面上來說,可以翻譯成”行為”。但業務只是行為更是在行為背後的意向。意向則不只是針對我們所做的事情,也包含我們思想和言語。所以使用業這個名詞,在某方面來說並不恰當,因為業給的印象常常只停留在行為及果報而已。業在五乘共法中,業有三大類:身業、口業、意業:
1.身業就是由身體行為所做的業
2.口業就是由語言行為所做的業
3.意業就是念頭,身、口之所造業都是隨著念頭而造是業,念善則造善業,念惡則造惡業。
3.意業就是念頭,身、口所造之業都是隨著念頭而造。
惡業有所謂十惡業,分別是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和三意惡業。
身三惡業:是殺生、偷盜、淫慾,此三業皆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口四惡業: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此四業不但是生死輪迴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本
意三惡業:是貪嗔癡三毒,此三毒是無量無邊之煩惱根源和三惡道的直接業源,
也是致人身體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災、火災、風災的直接原因,如水災的業因是貪欲,火災的業因是嗔恚,風災的業因是愚癡。
另有大惡業,就是「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業是由煩惱引起,貪瞋痴為根本煩惱;另外又有了 見、愛、慢、無明四種煩惱的分類。而每一種煩惱都能引發業與潤生的功能,也就是說能夠即起生死的力量。

業在大乘特法中,大乘法是著重依人乘而植入佛道的,所以也就揭示了究竟無上的意願。大乘法在印度,開為中觀與瑜珈二宗;而在中國開為八宗。近人太虛與印順二師,分為三系
1.法性空慧系 法:宇宙萬有一切法。性:普遍義、不變義。遍一切法永恆不變 的理性,即是法性。在一切法中,都具有此不變的理性。以智慧推究尋求,一切 法都沒有真實性、永久決定性可得,也無永久決定相可得,所以說是「空」。欲 於一切法中,得其永久不變決定實在的體性,絕對得不到,雖有心識上分別彼此 所得的諸法,若以智慧徹底考察,都無實體可得,所以遍一切法的永久不變性, 只是畢竟空無所得,故一切法的法性即是「空性」;是永久不變、普遍一切於一 切法的,所以稱為法性;也就是三世緣起法中,常常如此、普遍如此的空性,就 是法性的本義。
2.法相唯識系 一切法無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復解深密。 次說虛妄唯識系。以《解深密經》、《瑜伽論》等為宗依。玄奘所傳的法相唯識,最能表達這一系的 意趣。《般若經》被說為第二時教(小乘是第一時),《解深密經》是第三時教。這一系經論,比般若經論 遲一些。 勝義,就是了義,是中觀論者承《般若經》、《無盡意經》而確立的見地。但《解深密經》,以說得顯 明易了的,是了義;說得深隱微密的,是不了義。因此,勝義諦中有深密與了義的分別。 這是根機問題,如經說:『若諸有情1.已種上品善根,2.已清淨諸障,3.已成熟相續,4.已多修勝解, 5.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 可見對於「一切法無性」的教說,根機成熟,已有善入甚深法性能力的,就能證能入。 但或有「五事不具足」的,對於「一切法無性」的教說,信而不解的,信而誤解的,不信又不解的 鈍根;佛又說《解深密經》:『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即依三無性,遣除遍 計所執性,說一切法無自性。其實,緣起法(依他起性),寂滅法性(圓成實性),是有自性的。
3.真常唯心系 雖然也說空,但比虛妄唯識者更進一步,不但說執境,現似心外境是空,就是連虛妄分別心也是空無自性的,不能說它是有,可是妄心是空性的,但隱藏在妄心背後的真常心,絕對不可說它也是空性的,因為其中不但具有一切真實功德,就是流轉還滅也是依它而建立的,假定真常心也是空無的,如何能夠建立一切,既然真常淨心不空,當然亦屬於有的一系。
業又根據動機或道德意志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有「有漏善」和「無漏善」。無記業則是不善不惡,但又分二種:「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
不善不惡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無記」;分不出善惡,但不會遮蓋本性的,則叫「無覆無記」。
業力是眾生流轉的動力,這是根本的理論。澈悟法性,斷惑證真,成立三乘聖法,換言之,為四蒂法;另一種說法就是,十二因緣的起源。在大乘特法中,雖然有三系的分法,但終究歸咎於深的法空性。淨土法門,是佛法的特別法,可以帶業往生。但在西方,仍然空無所的。至於別傳中的禪宗,裡面說的是:恆沙之業,一念能消。 這也是一個特別的法。

關於業,最早可以追溯到吠陀宗教時期。佛教認為,業既是行造做的果,又是再次遇到緣境時產生行的因。佛教的業是道德因果規律,輪迴是其必然結果,佛教的業與輪迴相互關聯,它們是互為因,互為果的。業報學說以論述因緣果報的因果論為代表。業及業報只限於闡述某種心智現象,並非指業所衍生的具體事物(那是緣而非業)。業即是行為。
唯有智慧才能夠成就善業。也唯有在自己內心以及與他人相處之間充滿了平靜與和諧,善業才能成就。唯有以智慧引領著我們走向正道,善業才有成就的可能。
兩個人若是做了一樣的事也不會有相同的結果。佛陀曾以鹽巴、杯水、恆河水為例。以把鹽巴加入恆河水中、杯水中比喻造惡業。但如果將同樣分量的鹽巴加入杯水中,杯水便被變得難以下嚥,但恆河水卻完全不會受到影響。在這個比喻中,水的差別就如同人做的善業也有多寡的差別。對於那些做了很多善業的人來說,雖然做了一件疏失的行為,對整體善業並不會有所影響。但假若有人所做的善業只如杯水般少,即使只是一件小疏失,都能敗壞整個生命。
業、果的關聯性,是顯而易見的。

<b>輪迴</b>
所謂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的迴環。
輪迴起於梵書時代,成熟於《奧義書》,是流轉之意。奧義書認為,輪迴包攝三道,即天道、祖道、獸道。輪迴是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及賤民於輪迴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佛教再將三道擴展為六道四生,佛教認為,輪迴是一個過程,人死去以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以後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神。
到達涅槃的境界就可擺脫輪迴。
以佛教而論,眾生從無始以來,即輾轉生死於三界五趣之中,或稱在六道中如車輪一樣地旋轉,即「六道輪迴」,至少要修成阿羅漢,乃至成佛,否則無有脫出之期,但不涉及靈魂之說。中國早期沒有「輪迴」和「地獄」說法,輪迴在中國最早是循環的意思。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範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
關於輪迴,佛陀曾以牛棚裡的牛做為人的比喻。當牛棚的柵門一打開最強壯的那頭牛總是第一個衝出去。如果沒有哪一頭牛算是最強壯的,就會由牛群中的頭領第一個衝出去。如果牛群中也沒有頭領,那麼最靠近門口的那頭牛就會第一個衝出去。如果沒有哪一頭最靠近門口,所以的牛就都會立刻往外衝。
這個比喻在於顯示人臨終的念頭對於轉世很強的推動力。但不代表過去所造的業就一筆勾銷,唯有過去的業可以影響我們下一次生命的境遇。
意識的最基本特徵是意識一旦存在就永遠無法停止,意識具有永恆性這種本質屬性。因此由於意識的永恆性,任何生命必然經歷輪迴且其意識永不停止。如同意識的停止是荒謬的,生命不經歷輪迴這樣的觀點也是荒誕不經和錯誤的。
在原始佛教的觀點中,意識也是依感官和環境交互影響之因緣而產生,並非一種不變的存在。既然是依因緣而產生,所以隨因緣滅而滅,因此輪迴的中止是可以達成的。

<b>種子說</b>
有漏種子依識體就是屬無記性,隨順因果就是通三性;無漏種子,體性唯是善性,因果俱是善性所攝故,不通惡無記等性
種子可分兩種:(一)能產生諸現象(眾生之迷界)者,稱為有漏種子。(二)能生菩提之因者,稱為無漏種子。
有漏種子可以分為二種:1.能產生與種子同種類的現象,叫做名言種子、等流種子、等流習氣。2.可幫助名言種子,以善惡業而產生異熟作用者,叫做業種子、異熟種子、有支習氣、異熟習氣。名言種子一切的說法「親因緣」種子,以名言為緣所薰成之種子,又分成表義名言與顯境名言兩種。表義名言種子,指於名言中詮表諸法之義者;第六識即緣此名言,隨其語言音聲而變現一切諸法之相狀,所薰成之種子。顯境名言種子,說的是緣前七識之見,隨緣所薰成的種子。若就現行所受用的情形而言,名言種子又有共相與不共相二種名言種子。共相名言種子,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舉例來說可供自他共同使用,就是共相;能生起此類共相境界之種子,皆稱為共相名言種子。自相名言種子,例如各人的身體,僅能供一人受用;能變現此等自相的種子,稱為自相名言種子。以就作用而言,共相與不共相的名言種子都是由共業與不共業之業種子為的資助,始能招感其相,即共業種子資助共相種子,始能招感共相;不共業種子資助不共相種子,始能招感不共相。準此可知,大乘唯識之宗義,乃謂無論依報、正報等一切萬法皆由種子所變現者。
種子說與業和輪迴之間的關係:
種子分別有業的種子與道的種子,所以千萬不要局限於說只有業的種子;為什麼說第八識裡的種子都是無始以來所造作的?因為任何一個行為完成之後都有一個結果,這就完成了一個因的種子,所以也叫做種子因,這些種子都存在於第八阿賴耶識裡。但是一定要瞭解一個基本問題,第八識收藏了無始以來所造作的這些種子,而人會生、會死、會輪迴,這些種子是不是永遠都存在第八阿賴耶識裡?
談因果關係肯定是一個業因跟業果,談因緣法則呢?肯定是什麼樣的原因而造成這種行為;如果只談因果捨棄因緣的話,能生的種子以及所生的現行都講不通,因為能生的種子的能量是來自因緣,而所生的現行呢?也是來自因緣,可見這兩者都沒有捨棄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
佛教禪法之研究
禪與自在解脫
正信的佛教
佛教 佛法 佛學
有漏種子依識體就是屬無記性,隨順因果就是通三性;無漏種子,體性唯是善性,因果俱是善性所攝故,不通惡無記等性。

種子說與業和輪迴之間的關係:
種子分別有業的種子與道的種子,所以不能局限於只有業的種子;為什麼說第八識裡的種子都是無始以來所造作的呢?因為任何一個行為完成之後都有一個結果,這就完成了一個因的種子,所以也叫做種子因,這些種子都存在於第八阿賴耶識裡。第八識收藏了無始以來所造作的這些種子,而人會生、會死、會輪迴,這些種子是不是永遠都存在第八阿賴耶識裡?
談因果關係肯定是一個業因跟業果,談因緣法則呢?肯定是什麼樣的原因而造成這種行為;如果只談因果捨棄因緣的話,能生的種子以及所生的現行都講不通,因為能生的種子的能量是來自因緣,而所生的現行呢?也是來自因緣,可見這兩者都沒有捨棄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
佛教禪法之研究
禪與自在解脫
正信的佛教
佛教 佛法 佛學

Original Message

作者: s04190035
Date: June 17, 2019 11:43PM

業與輪迴的關係 哲學四 S04190035 劉晨穎 期末報告
業與輪迴[center][/center]
業這個字就字面上來說,可以翻譯成”行為”。但業務只是行為更是在行為背後的意向。意向則不只是針對我們所做的事情,也包含我們思想和言語。所以使用業這個名詞,在某方面來說並不恰當,因為業給的印象常常只停留在行為及果報而已。業在五乘共法中,業有三大類:身業、口業、意業:
1.身業就是由身體行為所做的業
2.口業就是由語言行為所做的業
3.意業就是念頭,身、口之所造業都是隨著念頭而造是業,念善則造善業,念惡則造惡業。
3.意業就是念頭,身、口所造之業都是隨著念頭而造。
惡業有所謂十惡業,分別是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和三意惡業。
身三惡業:是殺生、偷盜、淫慾,此三業皆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口四惡業: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此四業不但是生死輪迴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本
意三惡業:是貪嗔癡三毒,此三毒是無量無邊之煩惱根源和三惡道的直接業源,
也是致人身體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災、火災、風災的直接原因,如水災的業因是貪欲,火災的業因是嗔恚,風災的業因是愚癡。
另有大惡業,就是「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業是由煩惱引起,貪瞋痴為根本煩惱;另外又有了 見、愛、慢、無明四種煩惱的分類。而每一種煩惱都能引發業與潤生的功能,也就是說能夠即起生死的力量。

業在大乘特法中,大乘法是著重依人乘而植入佛道的,所以也就揭示了究竟無上的意願。大乘法在印度,開為中觀與瑜珈二宗;而在中國開為八宗。近人太虛與印順二師,分為三系
1.法性空慧系 法:宇宙萬有一切法。性:普遍義、不變義。遍一切法永恆不變 的理性,即是法性。在一切法中,都具有此不變的理性。以智慧推究尋求,一切 法都沒有真實性、永久決定性可得,也無永久決定相可得,所以說是「空」。欲 於一切法中,得其永久不變決定實在的體性,絕對得不到,雖有心識上分別彼此 所得的諸法,若以智慧徹底考察,都無實體可得,所以遍一切法的永久不變性, 只是畢竟空無所得,故一切法的法性即是「空性」;是永久不變、普遍一切於一 切法的,所以稱為法性;也就是三世緣起法中,常常如此、普遍如此的空性,就 是法性的本義。
2.法相唯識系 一切法無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復解深密。 次說虛妄唯識系。以《解深密經》、《瑜伽論》等為宗依。玄奘所傳的法相唯識,最能表達這一系的 意趣。《般若經》被說為第二時教(小乘是第一時),《解深密經》是第三時教。這一系經論,比般若經論 遲一些。 勝義,就是了義,是中觀論者承《般若經》、《無盡意經》而確立的見地。但《解深密經》,以說得顯 明易了的,是了義;說得深隱微密的,是不了義。因此,勝義諦中有深密與了義的分別。 這是根機問題,如經說:『若諸有情1.已種上品善根,2.已清淨諸障,3.已成熟相續,4.已多修勝解, 5.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 可見對於「一切法無性」的教說,根機成熟,已有善入甚深法性能力的,就能證能入。 但或有「五事不具足」的,對於「一切法無性」的教說,信而不解的,信而誤解的,不信又不解的 鈍根;佛又說《解深密經》:『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即依三無性,遣除遍 計所執性,說一切法無自性。其實,緣起法(依他起性),寂滅法性(圓成實性),是有自性的。
3.真常唯心系 雖然也說空,但比虛妄唯識者更進一步,不但說執境,現似心外境是空,就是連虛妄分別心也是空無自性的,不能說它是有,可是妄心是空性的,但隱藏在妄心背後的真常心,絕對不可說它也是空性的,因為其中不但具有一切真實功德,就是流轉還滅也是依它而建立的,假定真常心也是空無的,如何能夠建立一切,既然真常淨心不空,當然亦屬於有的一系。
業又根據動機或道德意志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
善業有「有漏善」和「無漏善」。無記業則是不善不惡,但又分二種:「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
不善不惡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無記」;分不出善惡,但不會遮蓋本性的,則叫「無覆無記」。
業力是眾生流轉的動力,這是根本的理論。澈悟法性,斷惑證真,成立三乘聖法,換言之,為四蒂法;另一種說法就是,十二因緣的起源。在大乘特法中,雖然有三系的分法,但終究歸咎於深的法空性。淨土法門,是佛法的特別法,可以帶業往生。但在西方,仍然空無所的。至於別傳中的禪宗,裡面說的是:恆沙之業,一念能消。 這也是一個特別的法。

關於業,最早可以追溯到吠陀宗教時期。佛教認為,業既是行造做的果,又是再次遇到緣境時產生行的因。佛教的業是道德因果規律,輪迴是其必然結果,佛教的業與輪迴相互關聯,它們是互為因,互為果的。業報學說以論述因緣果報的因果論為代表。業及業報只限於闡述某種心智現象,並非指業所衍生的具體事物(那是緣而非業)。業即是行為。
唯有智慧才能夠成就善業。也唯有在自己內心以及與他人相處之間充滿了平靜與和諧,善業才能成就。唯有以智慧引領著我們走向正道,善業才有成就的可能。
兩個人若是做了一樣的事也不會有相同的結果。佛陀曾以鹽巴、杯水、恆河水為例。以把鹽巴加入恆河水中、杯水中比喻造惡業。但如果將同樣分量的鹽巴加入杯水中,杯水便被變得難以下嚥,但恆河水卻完全不會受到影響。在這個比喻中,水的差別就如同人做的善業也有多寡的差別。對於那些做了很多善業的人來說,雖然做了一件疏失的行為,對整體善業並不會有所影響。但假若有人所做的善業只如杯水般少,即使只是一件小疏失,都能敗壞整個生命。
業、果的關聯性,是顯而易見的。

輪迴
所謂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的迴環。
輪迴起於梵書時代,成熟於《奧義書》,是流轉之意。奧義書認為,輪迴包攝三道,即天道、祖道、獸道。輪迴是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及賤民於輪迴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佛教再將三道擴展為六道四生,佛教認為,輪迴是一個過程,人死去以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以後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神。
到達涅槃的境界就可擺脫輪迴。
以佛教而論,眾生從無始以來,即輾轉生死於三界五趣之中,或稱在六道中如車輪一樣地旋轉,即「六道輪迴」,至少要修成阿羅漢,乃至成佛,否則無有脫出之期,但不涉及靈魂之說。中國早期沒有「輪迴」和「地獄」說法,輪迴在中國最早是循環的意思。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範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
關於輪迴,佛陀曾以牛棚裡的牛做為人的比喻。當牛棚的柵門一打開最強壯的那頭牛總是第一個衝出去。如果沒有哪一頭牛算是最強壯的,就會由牛群中的頭領第一個衝出去。如果牛群中也沒有頭領,那麼最靠近門口的那頭牛就會第一個衝出去。如果沒有哪一頭最靠近門口,所以的牛就都會立刻往外衝。
這個比喻在於顯示人臨終的念頭對於轉世很強的推動力。但不代表過去所造的業就一筆勾銷,唯有過去的業可以影響我們下一次生命的境遇。
意識的最基本特徵是意識一旦存在就永遠無法停止,意識具有永恆性這種本質屬性。因此由於意識的永恆性,任何生命必然經歷輪迴且其意識永不停止。如同意識的停止是荒謬的,生命不經歷輪迴這樣的觀點也是荒誕不經和錯誤的。
在原始佛教的觀點中,意識也是依感官和環境交互影響之因緣而產生,並非一種不變的存在。既然是依因緣而產生,所以隨因緣滅而滅,因此輪迴的中止是可以達成的。

種子說
有漏種子依識體就是屬無記性,隨順因果就是通三性;無漏種子,體性唯是善性,因果俱是善性所攝故,不通惡無記等性
種子可分兩種:(一)能產生諸現象(眾生之迷界)者,稱為有漏種子。(二)能生菩提之因者,稱為無漏種子。
有漏種子可以分為二種:1.能產生與種子同種類的現象,叫做名言種子、等流種子、等流習氣。2.可幫助名言種子,以善惡業而產生異熟作用者,叫做業種子、異熟種子、有支習氣、異熟習氣。名言種子一切的說法「親因緣」種子,以名言為緣所薰成之種子,又分成表義名言與顯境名言兩種。表義名言種子,指於名言中詮表諸法之義者;第六識即緣此名言,隨其語言音聲而變現一切諸法之相狀,所薰成之種子。顯境名言種子,說的是緣前七識之見,隨緣所薰成的種子。若就現行所受用的情形而言,名言種子又有共相與不共相二種名言種子。共相名言種子,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舉例來說可供自他共同使用,就是共相;能生起此類共相境界之種子,皆稱為共相名言種子。自相名言種子,例如各人的身體,僅能供一人受用;能變現此等自相的種子,稱為自相名言種子。以就作用而言,共相與不共相的名言種子都是由共業與不共業之業種子為的資助,始能招感其相,即共業種子資助共相種子,始能招感共相;不共業種子資助不共相種子,始能招感不共相。準此可知,大乘唯識之宗義,乃謂無論依報、正報等一切萬法皆由種子所變現者。
種子說與業和輪迴之間的關係:
種子分別有業的種子與道的種子,所以千萬不要局限於說只有業的種子;為什麼說第八識裡的種子都是無始以來所造作的?因為任何一個行為完成之後都有一個結果,這就完成了一個因的種子,所以也叫做種子因,這些種子都存在於第八阿賴耶識裡。但是一定要瞭解一個基本問題,第八識收藏了無始以來所造作的這些種子,而人會生、會死、會輪迴,這些種子是不是永遠都存在第八阿賴耶識裡?
談因果關係肯定是一個業因跟業果,談因緣法則呢?肯定是什麼樣的原因而造成這種行為;如果只談因果捨棄因緣的話,能生的種子以及所生的現行都講不通,因為能生的種子的能量是來自因緣,而所生的現行呢?也是來自因緣,可見這兩者都沒有捨棄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
佛教禪法之研究
禪與自在解脫
正信的佛教
佛教 佛法 佛學有漏種子依識體就是屬無記性,隨順因果就是通三性;無漏種子,體性唯是善性,因果俱是善性所攝故,不通惡無記等性。

種子說與業和輪迴之間的關係:
種子分別有業的種子與道的種子,所以不能局限於只有業的種子;為什麼說第八識裡的種子都是無始以來所造作的呢?因為任何一個行為完成之後都有一個結果,這就完成了一個因的種子,所以也叫做種子因,這些種子都存在於第八阿賴耶識裡。第八識收藏了無始以來所造作的這些種子,而人會生、會死、會輪迴,這些種子是不是永遠都存在第八阿賴耶識裡?
談因果關係肯定是一個業因跟業果,談因緣法則呢?肯定是什麼樣的原因而造成這種行為;如果只談因果捨棄因緣的話,能生的種子以及所生的現行都講不通,因為能生的種子的能量是來自因緣,而所生的現行呢?也是來自因緣,可見這兩者都沒有捨棄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
佛教禪法之研究
禪與自在解脫
正信的佛教
佛教 佛法 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