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1.
Genre 文類 就像報導文學之於文學,紀錄片是電影創作的一個文類 (genre),特性在於「紀實求真」。 電影在十九世紀末興起時已有了兩個發展方向,即寫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盧米葉兄弟拍的《火車進站》就是前者的代表,梅里葉的《月球之旅》是後者的典型。紀錄片後來的發展多是尋寫實主義傳統走來的。上個世紀的膠片時代最典型的紀錄片形式就是在劇情電影中途插播的新聞報告 (newsreel)。 除了紀錄和再現的特性外,在大眾媒體上常見的紀錄片包含了教育,文宣,科普等功能, 相對于劇情片電影的虛搆和表現性,紀錄片往往着重于客觀權威的形象的樹立,在音像制作工具掌握在少數人手上的年代,記錄片是統治階級用來型朔主流意識形態的絕佳文類。 2.
Documentary Evidence 證據與真實 就像去博物館我們會看到文物 (artifact) 的陳列,在紀錄片裡我們會看到圖片(still photo or illustration), 資料片段 (found footage),和人物訪談 (interview) 穿插在整體的敘事中,當成 “注腳” 來 “證明”或 “質疑” 被指涉的事物的真實或正統 (authenticity)。 3.
Narration 敘事 紀錄片的敘事方式有很多種,有些用一個畫外音 (narrator) 主導敘事,有些則用純影像的剪接搆成。 影音剪接 ( audio-visual editing) 是電影這種媒介最基本的語言。 4.
Documentary Festivals 電影節慶 從電影的誕生到數位影像時代,一百多年過去了。在《月球之旅》不再是虛搆夢幻, 《火車進站》可能更魔幻疏離的今天,人人都可以用手機編制着自己的實況記錄,一個大寫的 “Reality” 已經粉碎成無數個體的 reality tunnel。 紀錄片電影節的種類也是很多元的。拿阿姆斯特丹這個城市來說,每年十一月都有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交流放映買賣主流記錄片,入選的作品多為電視台上可以播放的社教人文等以內容為主導的大制作(informational)。但與此同時也會有具有地下色彩的電影節 (例如, shadow festival) 專門放映美學色彩鮮明的創意紀錄片 (aesthetic),從個體或另類視角刺探人事物的本來面目。 總之,何為虛搆,何謂真實,怎樣才能最客觀的呈現, 本質-內容-形式的張力等等,這些永遠都是適合 “紀錄片” 去試驗和表現的範疇。 相關紀錄片《±2℃》(2010) 《新台灣土地的故事》 (拍攝中) 《音樂人生》 (2009) 《台灣創意基因》 (Taiwan Innovation Gene) 第43屆「休斯頓國際影展」白金牌獎 《傳統遇上現代:台灣音樂新活力》 第43屆「休斯頓國際影展」白金牌獎 紀錄片的論壇文章 [ 發表文章 ]
[ 瀏覽文章 ] 紀錄片的分類地圖 Developed by MEPO Humanity 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