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那集量論導讀中文課名:原典:陳那集量論導讀 英文課名:Introductionto Dignāga's Pramāṇa-samuccaya 課程大綱: 一、課程目標與內涵 陳那(Dignāga)是生活於約440-520年的印度思想家,是瑜伽行(唯識學)派世親論師的門徒,除了發展瑜伽行派思想之外,主要的哲學貢獻在於:(一)改革傳統印度以及佛教因明學(邏輯學),(二)在量論(認識論)的基礎之上結合傳統邏輯論式與辯論術。憑著前者,陳那之前的印度因明學被稱為古因明,陳那之後的因明學被稱為新因明,且廣為佛教內部與外部因明學者認可。憑著後者,陳那被部分當代學者譽為佛教裡的康德。 由佛教經由部派、中觀、經量部到瑜伽行的發展,以及該發展與吠陀傳統的對話,是一個在絕對實在論與絕對觀念論之間的辯證,一套認知模型與邏輯體系同時能為實在論傾向者(如吠陀、部派、經量等)與觀念論傾向者(如中觀、瑜伽行等)所接受,要怎麼辦到呢?而陳那自己的形上學立場又有何傾向呢?本課程透過陳那晚年的集大成之作《集量論現量品》的細讀,引導學者品味個中滋味,並培養出個人對於形上學、認識論與應用哲學之間,乃至於理論、技術與實踐三者之間的核心關聯。 三、多元教學方式 四、主要參考書籍/資料 《集量論》是唯識學派所依之十一部基礎論典之一,此書梵文本無完整保留,而唐朝義淨的漢譯本在譯出後不久就亡佚,現僅存藏譯本,收錄在《丹珠量論部》。1928年呂澂依據那塘、卓尼版,由藏譯中譯出《集量論釋略抄》之截譯本,收錄於《內學》第四輯。20世紀30年代梵文學者G.Tucci以及宇井伯壽都輯錄過梵文殘篇,二戰後印度耆那學者Jambuvijaya由藏文還原為梵文約三分之一篇幅。2005年維也納大學Ernst Steinkellner、Helmut Krasser與Horst Lasic在一特殊因緣下的「中奧合作」,將北京藏學研究中心自拉薩布達拉宮取回的經典中找出的Jinendrabuddhi於西元八世紀抄寫並解說陳那《集量論》的注釋,自此開啟蓬勃發展至今的《集量論》梵文研究與重建計劃。值得注意地,在1968年既有資料十分有限的情形下,服部正明完成了《集量論第一品現量品(感知的研究)》的英譯、註釋、與梵藏文重建,至今仍然是該領域一個無法超越的輝煌高峰,不論在哲學研究上或者文獻研究上,都深具啟發性與參考意義。 五、課程進度安排: I. 歷史、文獻與哲學背景 六、評分方式: 陳那集量論導讀的論壇文章 [ 發表文章 ]
[ 瀏覽文章 ] 陳那集量論導讀的分類地圖 Developed by MEPO Humanity 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