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4190032 的所有文章
Page 1 of 1 Pages: 1
Results 1 - 5 of 5
(一) 研究動機:
由於本課程論及大乘佛教之知識論議題探討,是故筆者認為其主題衍生而出的道德觀得進一步詳論之,不過並非單以大乘佛教做討論主軸,而是配合西方基督教一同進行比較,於知識論上或是道德論上的分析異同與比較之,故試而探討之。
(二) 正文內容:
馬丁路德於十六世紀初時因質疑羅馬教廷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於是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論及信仰,進而引起宗教界的轟動,並導致了全歐洲宗教改革,以及基督新教的興起。其中「因信稱義(Sola fide)」則被改革方多次提及,甚至成為之後某些教派的格言,所謂「因信」即為憑藉信仰心,而「稱義」即為被上帝赦免無罪,「因信稱義」是指一個罪人得拯救,唯獨是出於上帝白白的恩典(禮物)、單單藉信心信靠耶穌基督而不是靠賴個人的行為(b
by
S04190032
-
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
1. 如何在佛教認識論之下產生善惡道德觀?
此為本報告重點之一,現今的佛教在普世中已發展出一定程度的道德價值觀,雖然可能因為個別宗派不同,而有些許不一樣的價值觀,但論及「佛教是否具有善惡價值觀?」,世間多數人勢必會認同佛教具有善惡價值觀此一事實,足以可見,現今佛教發展已具有一定程度的道德系統。然而,大眾佛教與正理學派所辯論的佛教認識論又在這樣的系統中扮演著何種角色呢?又或是佛教認識論如何產生佛教善惡判准機制?
2. 西方基督教及天主教的善惡價值觀,又是何以界定?
如同東方的佛教一樣,西方的基督教與天主教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善惡道德系統,然而其價值觀系統又是從何而發展的?並且如何在面對世俗大眾時而有更具實踐意義道德體系?為此,本報告將會著重於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民心由神本位思想轉換為人本位思想時,教會中又是如何重新界定宗教中的道德價值。其中會以促成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及其所生之路德教派
by
S04190032
-
佛教認識論與道德實踐問題
若果非有生 亦復非無生 亦非有無生 何得言有緣
本頌所探討的要點在於因果關係,即「緣性」與「果性」的問題,如緣性不可得,則果性仍可得嗎?若「果有生」,有則定有,則會生生不止,永不止息。而若「果無生」,無則定無,必定無果可得。如是,,豈不是即意謂著有無共生?然「有」與「無」兩者性質上矛盾,不可能既有又既無。是故,則言「何得言有緣?」
by
S04190032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系級:哲學四
學號:s04190032
姓名:蔡京達
報告題目:淺論西方基督教及大乘佛教之哲學差異
(一) 研究動機:
由於本組的報告內容為大乘佛教之方法論探討,是故筆者認為其主題得進一步詳論之,不過並非單以大乘佛教做討論主軸,而是配合西方基督教一同進行比較,於哲學上或是方法論上的分析異同與比較之,故試而探討之。
(二) 正文內容: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曾以形上學論證上帝存在之證明。其中最為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一詞便是從其論證中被提出,而我思故我在則是笛卡兒在為尋求不可質疑的事物時,將世間一切事物以懷疑論的眼光進行批判的思想實驗,最終笛卡兒以為縱世間一切事物難保出於惡意的「惡魔」誘騙,但依然需要有一位負責「被誘騙」的角色,方可成立騙局,而自己,我便是那個被一切所誘騙的角色,因此自己不適虛假偽造的,因為要是連自己也是虛假的,那惡魔
by
S04190032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上田義文於本章所探討的問題在於「如何研究(大乘)佛教?」,上田甚至指稱現代佛教學可說是橫向發展或者僅是數量增多,「......就此而言,雖然有其意義,但用這樣的方法,佛教學不會有質的進步。」
而研究佛教學的上田為何有此此說呢?原因與佛教的本質相距不遠,以西方文化的根基之一,聖經為例,聖經中部但有明確的「第一因」,甚至也告訴世人「信我得永生」這樣的明確方向與前進目標,因此後世的信仰者皆在這條明確的道路上前進。然而佛教卻並非如此,於《中論》之中我們可以看到「說戲論寂滅、吉祥的緣起」,此「戲論寂滅」是用來修飾緣起的形容詞,而戲論則是梵文的言說(vác),衍生義為「不以戲論來戲論」,即「不以言說來說」。此也是上田對於現代佛教學感到瓶頸的原因,因為佛教道義「不以言說來言說」。倘若如此,那麼以文獻學或是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並闡述佛教,都有極大的可能與其原本的意涵有所背離,甚至背後的本質
by
S04190032
-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