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美寶首頁 美寶百科 美寶論壇 美寶部落格 美寶地圖

Advanced

王汎森:知識分子的沒落是「重大歷史現象」

王汎森:知識分子的沒落是「重大歷史現象」

分類標籤: 研究人員  歷史  知識份子
【原始標題】王汎森:知識分子 別讓Google取代
【出處】聯合 更新日期:"2010/11/23 09:56"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引用連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23/2/2hndt.html
【主文】

知識分子沒落了?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昨天表示,知識分子過去是社會主流,現在卻成為過時名詞,大家不再期許自己是知識分子,他認為和台灣藍綠的激化等原因有關,期許知識分子覺醒,擔起應負的責任。

他疾呼,知識分子要領導社會理想與基本價值,「達人與google不可能取代」,也期盼社會對知識分子有新的定義,知識分子本身也要覺醒、堅持理想,大家不要到書店只想找「成功術」相關書籍,應該關心「更上層的事」。

王汎森昨天受邀到成大演講,他說,知識分子的沒落是「重大歷史現象」,過去一百五十年知識分子是社會主流,如今卻隱入歷史角落,是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

他引用聯合知識庫資料指出,一九六一到七○年,「知識分子」一詞出現一千一百次,七一到八○年出現一千九百一十次,八一到九○年是高峰,達兩千五百九十次;之後逐漸下降,近十年出現一千零一十九次,近五年每年只出現五、六十次,證實他的觀察。

他表示,過去一百多年來知識分子是社會主流,但現在很少聽到有人以「知識分子」自居,現在提這個名詞甚至帶有過時、冬烘與嘲諷味道。

他認為,知識分子沒落的原因很多,台灣近年因為藍綠激化,批判者被「藍綠化」,削解了批判力量,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是最明顯例子,成員藍綠分野明顯。

他還提出,台灣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專院校,多數知識分子都進入學校擔任教職,過著「六月、七月、八月,還有九月」的日子,即是教授有暑假,生活安穩,而放棄了批判,只專注在自己專業上,只注意到自己的論文有沒有被刊載、引用。

他說,過去讀書人認為自己與利益無關,但現在學校中「智慧財產權」、「技術移轉民間」等受到重視,人文衰弱、生物科技當紅,學術活動帶有利益的色彩,讓大家感受到「國家的菁英原來是這麼無法信任」,而對知識分子產生信任危機;更嚴重的是,知識分子自我邊緣化,大家不再期許自己是知識分子,各界應關注。



Edited 2 time(s). Last edit at 11/23/2010 07:18PM by gustav.
(編輯記錄)

【原始標題】民眾信任科學家 不愛其碰政治
【出處】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11/07 15:35"
【引用連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07/5/2gg0t.html
【主文】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7日電)你相信科學嗎?調查顯示,在各種行業及親友中,全球民眾對科學家的信任度最高,台灣也不例外;不過,有7成台灣民眾不願科學家介入政治,9成民眾不願意科學家倡導任何議題。

科學人雜誌 (Scientific American)與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合作,對讀者進行網路調查,有超過2萬1000人透過網站回覆問卷,其中19%受訪者自稱有博士學位,不同地區的受訪者的看法也不同。

台灣調查時間為9月29日至10月18日,共有3466人作答,受調民眾從事各行各業,年齡在15至50歲均勻分佈,其中5%的人擁有博士學位,78%具有大學或碩士學位,男女比例為56比44。

全球民眾有多相信科學家的說法?主辦單位請讀者評分不同身分的人,分數從1(非常不相信)到5(非常相信),科學家名列第一,拿到3.98,親朋好友、非政府組織並列第二,宗教權威人士得到最低分1.55。

在台灣民眾心目中的信任度也是第一,為3.88,第二、第三名則為非政府組織、公民團體;而記者排名倒數第二 (2.15);民選官員則為1.67,位居最後。

調查顯示,台灣民眾雖然相信科學家,但卻明顯不願意看見科學家介入政治,不論是主動倡導議題或只是沾到邊,同時也期待科學家避免金錢利益上的牽扯。有%的民眾希望科學家為學術界工作,只有3.55%的民眾希望科學家為企業工作。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表示,問卷結果反映出台灣民眾普遍認為,科學是為了追求真理,並支持與相信科學的說法,更希望科學家多透過期刊發表、媒體與網路多和民眾溝通。

民眾相信科學家,台灣的科學家也不會那麼不近人情,有越來越多留美的科學家願意回台灣任教,更願意走進人群演講,各大學也舉辦許多科普演講語夏令營等活動;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是世界頂尖的病毒專家,每當病毒來襲時,他總是耐心地向媒體解釋,也接受各地的演講邀約,上第一線解釋。

立委們在立法院質詢時,也不忘提醒科學家眾多的中央研究院,要本著知識分子的良知,對政府提出建言,中研院與會的多名主管在台下頻點頭。

為推動科學知識的普及化,中研院有「科學教育推動委員會」,定期舉辦科普演講、院區開放參觀、公共電視科普報導等活動。中研院長翁啟惠上任後,邀請院內專家學者,定期為政府提出政策建言,迄今已有因應地球暖化台灣的能源政策、台灣學術競爭力與醫療健保政策建議書等。

連引起討論的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開發案,有人建議翁啟惠上電視說清楚,但翁啟惠擔心,上任何一台電視就會被貼上標籤,因此拒絕。翁啟惠謹守分際,不願沾染藍綠的堅持,使他有很高的支持度。991107

【原始標題】「知識分子」沒用,google好用
【出處】中時部落格:新聞線上 - 喜歡素樸,常遊山海 - 關於王榮霖
【引用連結】http://blog.chinatimes.com/2266/archive/2010/11/23/568951.html
【本文】

「知識分子的沒落是『重大歷史現象』,過去一百五十年知識分子是社會主流,如今卻隱入歷史角落,是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知識分子要領導社會理想與基本價值,『達人與google不可能取代』」、「大家不要到書店只想找『成功術』相關書籍,應該關心『更上層的事』。」…
-「王汎森:知識分子 別讓Google取代」/聯合報、2010.11.23

 「知識分子」與google當然不同;不過,「知識分子」沒有google好用確是事實。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希望「大家不要到書店只想找『成功術』相關書籍,應該關心『更上層的事』」;這話原也沒錯,問題是,當大學與教授一頭栽進 SCI/SSCI的深淵、當書店滿滿都是教人如何快速致富的書籍、當媒體不是印著「裸體與屍體」就是塞滿真假難辦的「置入行銷」新聞時,「大家」到哪裡去找「更上層的事」?

 或許,重點並不在「大家」到哪裡去找「更上層的事」,而是:當「知識分子」都已不再關心「更上層的事」的時候,如何叫「大家」去關心這個「形而上」的問題?

 王汎森說,「知識分子的沒落是『重大歷史現象』」;然而,筆者認為,「知識分子的沒落」是「重大歷史現象」的結果。理論上,「知識分子」是心智的動物,不會自行沒落,「知識分子」之所以在現實世界出現沒落的「歷史現象」,是因為「知識分子」已不再關心「更上層的事」。

 可惜的是,王汎森在昨天於成功大學的演講中,並沒有針對何謂「更上層的事」多所著墨 ,而是引用媒體資料庫中「知識分子」出現的次數,佐証「知識分子」沒落的「重大歷史現象」;王汎森說,「現在很少聽到有人以『知識分子』自居,現在提這個名詞甚至帶有過時、冬烘與嘲諷味道。」

 其實,「過時、冬烘與嘲諷」還算是對「知識分子」客氣的說法,更多的形容是「蛋頭、自閉、自以為是、知識掮客、御用學者、助紂為虐、鷹犬」等;下面這個問題,有人能回答嗎:

 -為什麼作為社會主流、社會良心與知識傳承的「知識分子」,如今會從內在到外形,變得如此不堪?

 日前中研院院士胡佛一席「一流學者不會上電視」的感慨,引起很大的迴響。但是,胡佛的感慨、如潮的迴響,只不過是媒體操作輪動議題的題材之一,如今早已船過水無痕;如果不是胡佛名氣夠大,類似的感慨不知凡幾,何曾見諸報章?

 所有關於「知識分子」沒落、沉淪、自我邊緣化、與社會脫節、利益導向的問題,一直有人在談,但問題不只無解,甚至愈積愈厚;下面幾則是出現在單一媒體(聯合報)曇花一現的報導,光看標題,即知這個由「知識分子」群聚所形成的學術圈,所涉問題的嚴重性與積重難返:

 ●「戕害學術 高教哀哀叫」 /2009.5.13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平均每位教授每五年應有三篇論文發表於SSCI、TSSCI、SCI、EI或A&HCI等期刊或出版經學校送外部專業審查之專書二本以上;SSCI乃美國一家營利資料庫期刊目錄表。以其收錄的一○四種法律期刊為例,全為英文期刊,甚且幾近全數是美國期刊。準此,教育部無非下令,全台灣教授都應在美國發表論文。...

 ●「SSCI當評鑑 學者批:三流資料庫」/2010.11.13
-郭明政(政治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評鑑老師、學校占比很重的SSCI,「根本是一個三流的資料庫」,這種氛圍讓學術界「水深火熱」,也是滅亡台灣「最佳手段」;拿法學領域為例,參考Wahsington &Lee大學法學專業期刊排名,排名前50的期刊在SSCI中只有20種,連第一名的Havard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以及耶魯、哥倫比亞、柏克萊等權威期刊也沒有,但該資料庫有太多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的期刊。…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生物都要多樣性,「學術也是」,不能只用SCI或SSCI等單一指標,且對人文社會不公平,根本是「橘子對香蕉」,此外,研究也要對自己的社會或國家有貢獻。…

 ●「馬凱:一流學者該做什麼?」/2010.11.21
-一流學者於今日,或皓首趕寫美國期刊的SSCI論文以求升等、補助、躋身一流學者之不暇,連基本的教學工作都視若餘事;或眼觀八方、仰體上意,冀望有朝一日雀屏中選,可以功名得意;這才是無暇理會世間事的主要原因。...

 ●「王汎森:知識分子 別讓Google取代」/2010.11.23
-台灣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專院校,多數知識分子都進入學校擔任教職,過著「六月、七月、八月,還有九月」的日子,即是教授有暑假,生活安穩,而放棄了批判,只專注在自己專業上,只注意到自己的論文有沒有被刊載、引用。…

 ●「『拿錢做自己的』」 翁啟惠批學界脫節」/2010.9.12
-翁啟惠(中央研究院院長):「頂尖大學」在選擇研究領域時更要謹慎考量,不能「拿到錢就做自己的」;學術界需要公開說明研究和決策依據,研究不能光是「滿足自己好奇」,不顧國家發展…

 ●「財團捐錢就增建? 台大如工地」/2010.11.22
-「只要有財團捐錢,我們就要蓋新大樓?」台灣大學師生最近飽受工地干擾,校園裡陸續要蓋八棟新大樓,目前已有五個建築基地如火如荼施工中,整個台大校總區宛如大工地,噪音和動線阻隔等不便,讓師生抱怨連連,校園建築風貌也亂了套。…



 不需要舉更多的例子了!因為所有的問題,幾乎都不斷地重覆,只是始終無解。無解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是:一,沒有人要當「壞人」;二,既得利益者不願放手。

 說到底,就是王汎森所形容的,校園裡的「知識分子」過著「六月、七月、八月,還有九月」的日子;有這種日子可過,所謂SSCI、TSSCI、SCI、EI或A&HCI的評鑑指標,最好是愈多愈好、愈嚴愈好,因為「圈子愈小,擁有的權力與利益就愈大」。

 所以,「財團捐錢就增建? 台大如工地」有什麼不好?如果把椰林大道改成精品一條街或打造成台大夜市,甚至把鏽蝕斑駁、使用率低的老教室拆掉,外包出租,人潮滾滾就是財源廣進,這豈不更好?!

 不必懷疑,台灣的很多大學早就這麼做了。在這種地方,要找「更上層的事」,肯定是沒有了;或許,在google的世界裡,還會找到一些答案。



Edited 1 time(s). Last edit at 11/23/2010 07:51PM by adaptor.
(編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