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第14週 12/15 美與道德

第14週 12/15 美與道德

分類標籤: 美學散策

請各組將小組討論結論於第14週上課前一天(12/14)晚上9:00之前,回應至此主題下。
鼓勵創意表現方式,若為短文,字數500字內。請加註組員名單(可以暱稱,無需揭露姓名與學號)以及分工方式。



Re: 第14週 12/15 美與道德

分類標籤: 美學散策

道德是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價值觀、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對他人和自己之間的行為進行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的相互關係的評價和斷定的行為規範標準。也因此,道德深深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道德雖有約束性,但是並無強制性。而美,則是沒有既定概念。


自然美通過理性暗示了自然的道德的合目的性,且伴隨其中的純粹心靈狀態阻止了我們對感性利害的依賴,從而增強了我們實現道德承諾的力量。


康德提到,審美是一種自律。而道德,也是自我審核的一種。因此,美與道德之間有著部份的相似性。


美與道德因其先天判斷中同樣的形式性屬性,不依賴於經驗性興趣的純粹性而得以連接。在純粹的審美判斷中是感性的判斷能力對表象能力之間協和一致合目的性的形式作出判斷,並在反思性的判斷中感受到愉悅;在純粹的道德判斷中是智性的判斷力對實踐準則的單純形式對作出判斷,並通過對意志的智性規定根據的意識而感受愉悅。


兩種判斷都不依賴於任何一種外在的、經驗性的興趣,但與鑑賞判斷完全不依賴於任何興趣不一樣,道德判斷卻是「出自概念的」,就是說有內在的、智性的興趣。這種差異(自由的狀態和規定性的狀態、無興趣和智性興趣)將審美與道德區分開來,但同時也正基於這種區分,促使康德在更深的層次上尋求兩者的連接。



以上引自周黃正蜜(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的〈康德論美與道德的關聯〉(https://kknews.cc/zh-tw/cultur...

不論是美或道德都是出自人先天性的自我反思。

兩者的相似之處在於,幾乎皆是主觀及普遍性的,其中普遍性為康德所指的。假設今天有人覺得某個東西是美或是道德,不論是誰處在這個人的角度,結果皆會一樣。




組員:
  黃映晨
  姜承佐
  陳品言





Edited 2 time(s). Last edit at 12/15/2020 05:27PM by 108321059.
(編輯記錄)

Re: 第14週 12/15 美與道德

分類標籤: 美學散策

是引自周黃正蜜(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的〈康德論美與道德的關聯〉(https://kknews.cc/zh-tw/cultur...)此文嗎?若引而不宣有學術倫理甚至違法之虞喔。請論述一下你們自己對引文的理解。





Edited 2 time(s). Last edit at 12/15/2020 09:32AM by gustav.
(編輯記錄)

Re: 第14週 12/15 美與道德

分類標籤: 美學散策

以作修改,謝謝老師的提醒!



MEPOERs said:
gustav: Good!
Re: 第14週 12/15 美與道德

分類標籤: 美學散策  吳晨  詠淇  詩庭  老陳

我認為美跟道德一樣,都有純淨化和徹底化的主體內心狀態,不依賴外在的、經驗性的任何興趣,兩者皆基於此能產生普遍愉悅的情感,除此之外,審美情感跟道德感都能帶來愉悅的情感。美成為道德的象徵,是一種具有智性屬性的活動本身揭示出來的道德理念。

我認為有道德的事情或事務都是良善的、都是美的。因為人在做有道德的事時,內心一定都是善良的,希望能多為世界增添希望與美好;所以我認為不管結果為何,只要這件事是道德的,都能稱為是美的產物。也因為有道德的存在,這世界才能更加充滿美的痕跡。

我認為符合道德的人、事、物是善的,做好事、存好心、說好話等等都是善的亦能使人愉悅。而善與美我認為是一樣的,美好的東西能使人愉悅,做符合道德的事亦會使人愉悅。故而美與道德應該是一樣的。

在我看來,不合乎道德的美是病態美,即使是美,但仍讓多數人生畏;與之相反的是,合乎道德的美。
道德其實是古往今來風俗民情衍生而來,意即此種美是易效仿、更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因此依我之見,美與道德的之間的關係,是隨波逐流,即為從眾的性質。

組員 
吳晨 詠淇 詩庭 老陳

Re: 第14週 12/15 美與道德

分類標籤: 美學散策

一般來說,世界上的普世價值是「有道德的行為就是美的」,而我認為這是因為有道德的行為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使人感受到美。


另一個可能則是自古以來的觀念將美與道德綁在了一起,例如中國的儒家思想就將道德視為非常重要的觀念,讓現今的我們同樣深受其影響,認知到道德是美的事物,因此產生了既定的概念,將美與道德劃上等號,即「道德=美」。


道德必定是美的——那麼美就符合道德嗎?


我認為美是必須基於道德上被認可的行為或藝術,方能被世人推崇的,若美的行為產生是不道德的犯罪或傷人行為,則可能引發社會上秩序的不安與敗壞,最簡單的例子是現在社會很常能聽到的一句話:「三觀跟著五官走」,通常在影視業或是故事創作中被提及,指人們因為反派角色的面容姣好而支持這個角色,就算其所作所為不被社會所接納亦然,這就容易造成社會價值觀的崩塌。


是故我認為當美建立於道德之上方不會使社會大眾盲目追求不良的價值。


組員:


Tony Tu


William 1026


YINNAN



Re: 第14週 12/15 美與道德

分類標籤: 美學散策

我認為美與道德有相同之處亦有相異之處。相同的是都是從善、美好、和優的角度出發。道德是約束人們做好事存好心並且善良的對待他人。而美是從美好、美麗的觀點來去做探討。兩者皆是由正向的角度來去做研究和發展。然而,相異之處則在於道德屬於普遍大眾所約束的,並沒有所謂的個人主義在裡頭,而是社會大眾來去做定義和約束。而美有就分好幾種,可以是大眾覺得的普遍美,也可以是個人主義的美,更可以是少部分人認為的美,美可以用很多種形式出現,並非是大眾覺得的美才是美,美不是由社會大眾去決定的,但道德是。美並非是有一定的約束力或是強制力去決定每個人所認同的美,反之道德就並沒有我覺得是道德的行為而別人認為不是的問題,因為道德是社會大眾一致認同的,具有一定強制力和約束力。

道德不一定是美,而美也不一定符合道德。


組員:定洋 芃遠





Edited 1 time(s). Last edit at 12/14/2020 08:43PM by 定洋.
(編輯記錄)

Re: 第14週 12/15 美與道德

分類標籤: 美學散策  美學散策

我認為不道德的事物反而容易產生美感,因為人們總是因為社會默認的道德而使行為受到規則所束縛導致大眾行為大部份處在道德準則內,因此使得突破道德準則反而會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行為。因為罕見進而使那份行為蘊含某種“未知”,進而引發更多想像。而想像與理解糾纏的過程是產生“美”的重要關鍵,故不道德的事物更容易產生美感。

如康德所言,我認為美與道德皆是一種先天的判斷能力,不依賴經驗。純粹的審美是知性與想像力間協和一致作出判斷,並在反思的判斷中感到愉悅;道德則是一種規定性的判斷力,出自於一定的概念及理性法則中。兩者在不同的角度上可相互結合。

我認為相比於美感,道德更像是種個體趨向於群體秩序的規範,是更加傾向後天培養而成的行為準則。由於道德相較美感對社會的影響更為明顯與直接,因此個體間的差異程度與隨時間的迭代變化都較為模糊且緩慢。

楊育德 盧昱翰 廖奕安



Re: 第14週 12/15 美與道德

分類標籤: 美學散策

康德說,美是由認知、情感、判斷、理性與想像組成的,我認為道德屬於判斷的部分,因為人類心靈最高的認識,有了道德就會影響我們的認知與想像。因此我們認為道德是一種天賦,判斷與道德都是第一直覺性的,而美也是。

雅吟 侑璇 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