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維摩詰經第四品菩薩品“無盡燈”的討論

來到摩詰經第四品的菩薩品中,第三段落的持世菩薩跟魔王波旬之間的問答。魔王波旬幻化帝釋天欲送天女給持世菩薩,但持世菩薩以不適合佛門弟子為由,將他婉拒。而維摩居士現身,來到跟前,對魔王波旬說,這些天女,就讓我來接收吧。波旬心生畏懼,只能將天女們讓維摩居士帶回。回到居士處,他便開始說法,當下,天女們聽聞後,發起了求道之意。隨後,波旬欲討回天女們,又來到居士處,天女們不想回去,想留下來跟維摩居士修行。維摩詰居士跟天女們說,「有種美妙的法門叫做無盡燈,妳們應當學習。所謂無盡燈,就好比如用一盞燈去燃亮千百盞燈,使黑暗都成為光明,而原本的光明也始終不曾銷盡,就是這樣,各位姐妹。一位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使他們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而他自己的菩提心也不減少,反而隨著他的說法而自動增益善法,這就是無盡燈的涵義啊」。

為何,維摩詰居士可以跟魔王的天女們說法,而持世菩薩卻無法呢?是否,菩薩要渡化他人時,沒有將自己的身段放下,或者有所選擇的去渡化呢?對比這兩者,可以看到,維摩詰居士要表現出來的是,所有的教化,都是一種方便法門,無須執著。

看到無盡燈的說法,維摩詰居士正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來開導天女們,讓她們可以發起本來就有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筆者在閱讀此段落時,便連結了在《賢愚經》中〈貧女難陀品〉的故事。一樣是用燈的意象,來表現“真心”的手法,只是一個是透過說法的方式讓人發起,一個是透過自我的發願來呈現。

而在《法華經》的〈入法界品〉中也有一段落是這樣說的,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之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在這三個文本中,“燈”所要寓表的涵義,不僅是光明,還有我們的“本性”。如何自見本性呢?在《維摩詰經》中,透過維摩詰居士與佛陀弟子們,以及菩薩們的對辯,慢慢鋪陳,在對辯中指出兩者們在修行中有所被遮蔽之處,以及如何透過所謂“修行”法門,來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說,“當下”的“頓悟”,是許多“漸修”,所累積而來。於此,“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便可以看出,眾生皆有佛性,然如何證得自己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需要各種方便法門,來成就自己,同時也成就他人。

以下,是《賢愚經》第3卷貧女難陀品第二十的原文與今譯,筆者透過搜尋與整理,可與《維摩詰經》〈菩薩品〉中的第三段落中的〈無盡燈〉做對照,讀來,頗有意境與心得,讓人可以再三回味。

原文:
《賢愚經》第3卷貧女難陀品第二十: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國中,有一女人名曰難陀,貧窮孤獨,乞匃自活。見諸國王臣民大小,各各供養佛及眾僧,心自思惟:「我之宿罪,生處貧賤,雖遭福田,無有種子。」酸切感傷,深自咎悔,便行乞匃,以俟微供。竟日不休,唯得一錢,持詣油家,欲用買油。油家問曰:「一錢買油,少無所逮,用作何等?」難陀具以所懷語之。油主憐愍,增倍與油。得已歡喜,足作一燈,擔向精舍,奉上世尊,置於佛前眾燈之中,自立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照,滅除一切眾生垢闇。」發下誓願後,禮佛而去。

佛見目連欲滅此燈,語目連曰:「今此燈者,非汝聲聞所能傾動,正使汝注四大海水,以用灌之,隨嵐風吹,亦不能滅。所以爾者?此是廣濟,發大心人所施之物。」佛說是已,難陀女人,復來詣佛頭面作禮,於時世尊,即授其記:「汝於來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名曰燈光,十號具足。」於是難陀,得記歡喜,長跪白佛,求索出家。佛即聽之,作比丘尼。

慧命阿難、目連,見貧女人得免苦厄出家受記,長跪合掌,前白佛言:「難陀女人,宿有何行,經爾許時,貧乞自活?復因何行,值佛出家,四輩欽仰諍求供養?」佛言阿難:「過去有佛,名曰迦葉。爾時世中,有居士婦,躬往請佛及比丘僧,然佛先已可一貧女,受其供養,此女已得阿那含道。時長者婦,自以財富,輕忽貧者,嫌佛世尊先受其請,便復言曰:『世尊云何不受我供,乃先應彼乞人請也?』以其惡言,輕忽賢聖,從是以來,五百世中,恒生貧賤乞匃之家。由其彼日供養如來及於眾僧,敬心歡喜,今值佛世,出家受記,合國欽仰。」

爾時眾會,聞佛說此已,皆大歡喜。國王臣民,聞此貧女奉上一燈受記作佛,皆發欽仰,並各施與上妙衣服,四事無乏。合國男女,尊卑大小,競共設作諸香油燈,持詣祇洹……,經於七夜。

今譯:
當時,釋迦牟尼佛住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在國中有一位名叫難陀的貧窮孤女,平時以乞討為生。一日,她見到國王及全國的臣民們對釋迦牟尼佛及隨行僧眾的種種供養,一心想供養佛陀的貧女心想:「我因宿世罪業,這一世出身貧賤,雖然得遇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大福田,卻沒有任何供養能種下福田的種子」,因而感傷追悔愧疚,便四處乞討,希望能求得微薄的資糧來供養佛陀。難陀整日乞討,終於乞得一元錢,於是貧女拿著這一元錢到商家想買油燈。但賣油人表示,只有一錢不夠買一盞燈的油,他問貧女要買油的目的。當商家知道她的發心後心生憐愍,便給了貧女兩倍的油,剛好夠做一盞燈。貧女非常高興,便來到精舍,將這盞燈供在佛前眾燈之中,並發下誓願:「我是個貧窮的人,只能以這盞小燈來供養佛,願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光明,滅除一切眾生的塵垢及黑暗」貧女發完誓願後,便禮佛離去。

隔日天亮時,所有的供燈已全部熄滅,只有貧女供養的油燈依然明亮。尊者目犍連當值,見天亮準備收拾燈具,看到唯獨貧女供的那盞油燈光明不減,燈油、燈芯完好無缺,就如同剛剛供上去的一樣。尊者心想:「白天不需要燃燈,想先將它熄滅,等晚上再重新供上。」但是無論他用手或用衣服想把這盞燈搧滅,都無法將燈搧滅。釋迦牟尼佛看到這個情況,便對目犍連尊者說:「這盞燈,不是你們聲聞弟子的神通所能滅掉的,縱使你們用四大海水來灌注,用猛烈的強風吹襲它,也無法將其熄滅。因為這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所布施供養的燈!」佛陀說法後,貧女難陀來到佛陀的面前禮拜依止。這時,釋迦牟尼佛授記難陀,將於未來世中成佛,佛號燈光佛。難陀女非常高興,便於佛前乞求出家,蒙佛同意,於僧團中出家成為比丘尼。

阿難尊者及目犍連尊者見到貧女獲佛授記,便向釋迦牟尼佛請示,貧女難陀是什麼因緣而今生貧窮,又是什麼原因可得遇陀佛出家?釋迦牟尼佛便宣說貧女過去生因緣:在迦葉佛住世時,有一位女居士,恭請如來及弟子們前往接受她的供養。但在那之前,迦葉佛先接受了一位貧窮女孩的供養,未先應她的供養,這位女居士很不高興,自以為自己富貴,輕視貧窮者,便嫌棄如來先答應這位貧女的供養,甚至以惡言譏諷、輕忽賢聖;因此,招致五百世的貧窮果報。同時,也由於之後恭敬供養如來及眾僧的緣故,今日得蒙佛陀授記,在佛前出家為僧尼。此時,與會大眾聽聞了釋迦牟尼佛說法後,心懷歡喜。國王及全國臣民聽聞了貧女施燈得佛授記一事,全國上下不論男女老少、尊卑貴賤,皆爭相作燈供佛,所有的燈供排滿了整個祇園精舍以及精舍四周的樹林間,猶如排列在天際的星辰一般,歷時七天七夜。

此段落之原文,引用自維基百科的整理。
參考資料:
《維摩詰經》,陳引馳、林曉光注譯,三民書局。
維基百科、佛學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