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大乘真常與北朝佛教 - 勞思光(2015 II: 224-240 & 241-254)

1.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並以羊車、鹿車、牛車等「三乘喻」展示法華經歸三乘為一乘(會三歸一)的要義。請論述:
a. 「會三歸一」是什麼意思?
b. 請說明「三乘喻」如何展示「三乘歸一乘」的精神。
c. 勞思光(2015 II: 226)評論道:「佛教既以自學為依歸,則最高主體性所在,自必不能再受外在限制;故通過「眾生成佛」之肯定,以顯此最高自由,乃理論之必然結果;故《法華》此義,不能不視為佛教之究竟義。」請以你自己的理解,說明勞思光此處的評論,並申明你對此評論的看法。

2. 從唯識學說中《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等所揭之「種子說」,衍生出相應於印度傳統種姓觀念的論點,認為眾生一旦受生,便生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菩薩種姓、不定種姓或者一闡提種姓五者之一,依照種姓特質經歷一生相對應的境界,具有濃厚的決定論色彩。其中特別因為謗佛、犯四重罪或五逆罪而轉生為一闡提的眾生更是不可能修道成佛。《大般涅槃經》則論菩薩修行大涅槃所得功德智慧時,「以佛性故,一闡提捨離本心,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認為,依照唯識的種子說,果真只能導向《攝論》或者《成唯識論》的決定論種姓觀點嗎?或者有空間朝向《涅槃經》的「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論點?

3. 《大般涅槃經》云「云何為知?知無有我無有我所;知諸眾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闡提捨離本心,悉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從「知無有我無有我所」而知「眾生皆有佛性」,而確認就算是一闡提種姓都能因捨離本心而成等正覺。請詳細申論此推論之理路。

4. 依據《大般涅槃經》,特別是〈獅子吼菩薩品〉立場,眾生既然皆有佛性,為何我們不見一切眾生都展現出佛性來,而都只看到凡夫性?本品之解釋為何?
參考引導:
a. 「初發(菩提)心」與「菩提心」之關聯為何?
b. 「佛性」與「佛境界」之差異,以及「顯現佛性」之「待緣」的意義。
c. 「繫縛」與「縛解」之關係為何?

5. 眾生皆能有超越能所對立的主體性稱之為「佛性」,主體性完滿之實現稱之為「法身」。《涅槃經》如何透過無為「四顛倒」與有為「四顛倒」來,以及對「常、樂、我、淨」究竟的肯定,來說明此一超越能所對立之主體性完滿之可能?



Edited 5 time(s). Last edit at 02/18/2019 10:41AM by gustav.
(編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