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期中報告 哲學四 S04190077 廖宜揚

系級:哲學四
學號:s04190077
姓名:廖宜揚
報告題目:論大乘思想與龍樹的緣起

(一) 研究動機:
在大乘佛教裡,一直提到緣起,因此想要針對關於龍樹前的十二因緣的緣起,還有龍樹後他表述的不一樣的緣起做一個分析跟統整。

(二) 正文內容:
為了說明空觀,也就是般若波羅蜜,龍樹用了緣起下去解釋,而在這原始佛教到龍樹,這五百年間,緣起這個詞,有了根本意義上的改變,原始佛教的緣起可以用十二因緣來說明,在這裡,「緣」與「起」都是動詞,意思是說,諸法是緣於其他的因緣所生,十二因緣是把人的存在分解為因跟果,十二因緣的意義在於:行者藉由觀察十二因緣,滅除自身無明乃至老死,解除憂愁苦惱。如果要觀自身的無明必須要觀自己的實相,不然是滅除不了無明的。十二因緣並非在「空」上面成立,也就是十二因緣的觀行,而不是空觀(般若波羅蜜),龍樹的緣起是藉由空觀來觀察的。

十二因緣中,有順觀跟逆觀兩種,這是說十二因緣中,各支「緣」有它的順序。無明為始,老死為終。因為十二因緣有順序,無明為始,老死為終,中間的十支可以有有緣與被緣的關係,但是無明跟老死只有一個單向的「緣」。無明是開始,而這個開始並沒有使這個開始成立的因,所謂「彼有時此有」,就是在解釋無明的開始,而反過來說,「此有故彼有」,「彼」為無明,「此」就是指老死。而且無明不是某物有時無明有,是無始時來就有的,意思是無明並非因為某物的出現才出現,他是不緣於任何東西的,而無明後,第二支之後都是緣而有,只有開頭的無明是不緣而有,所以十二因緣是在說,緣而有者以不緣而有者為基礎,而才成立的。

而在龍樹的空觀之中,他說的緣起和十二因緣的意義完全不同,龍樹的緣起是只有在兩個事物之間成立的相互關係,也就是在具有存在性的兩者之間才成立,成立一種「依彼而此有」,「依此而彼有」的相互關係,這種相互的關係並不像十二因緣,它沒有始也沒有終,也就是沒有順序,所以不能說「彼有時此有」。而為什麼不能這樣說呢?因為在「彼有時此有」中,要有「彼有」,就必須先有「此有」,但是龍樹空觀中並沒有先後,「彼」跟「此」都不是始,依照龍樹所言,兩者都不能比對方先有,因為如果在對方出現前先存在,它就會變成不依於另一者而有。在龍樹的觀點中,它們是無自性,沒有存在性的。

因為「相互依存而有」者都不能比對方先有,所以不能稱「彼有時」。然而龍樹在中論說;若一個有是相待於他而成立,而他也相待於同樣一個有而成立。如果認為上述的他是因此而成立,那何者依何者成立呢?而關於這種相依的說法,就算不同角度去檢視,情況也是一樣,都不能說他們是作為「有」而成立。如果認為相依這樣解釋,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一方如何依存於另一方呢?尚未作為「有」而成立的東西,要依存於其他東西,是不可能的,如此,相依的兩項,不管是能依還是所依,都不是作為「有」的存在,這必須成為相依關係的本質,因為相依這樣的關係,否定了兩項的「有」,但在另一方面又肯定它們,而這樣的「相依」就是龍樹所說的緣起,緣起意思是「緣而生」,是一種肯定的意思,而龍樹將「緣」解釋為「相緣」,帶有一種否定的意涵,而在中論中,龍樹以八不來表現他所說的相緣的這種否定關係。

八不表示一切東西的否定,但不僅僅只有否定,其中還蘊含著肯定,在中論中,龍樹舉出不異作為真實的特質之一,不異這詞在八不中代表完全別異的東西的意思,是完完全全的否定,而在龍樹的不異中,異這個字的用法並非是「差異」,而是與「同一者」相反的「別異者」的意思,例如薪和火相依,但是並非完全的同一,也不是完全的別異。

龍樹將相反的兩義合一,是為了透過這兩義合一,使其蘊含著兩者的個別肯定,龍樹用八不表達了中論全體的論議,簡單來說就是緣起,而這種緣起,就是空論。

(三) 結語心得
在原始的大乘佛教中,十二因緣簡單的說明了緣起的含意,從無明到老死,中間的十支,是沒有太過標準的先後順序,但是確切的知道,無明和老死,並沒有一個能夠讓他們存在的因,他們並不是果,而是禿然就出現的,其他的十支都有因跟果,那無明又是怎麼開始的呢?而龍樹的緣起,又是另一種非常深奧的解釋,從相緣來看,因為有互相的含意,因此一定是一個以上,而簡單以兩者來解釋,這兩者都是無自性,不能夠自己一個單純存在的,如果能夠一個先存在,那那個先存在的不就是不需要相依嗎?而如果兩者不存在的又如何相依?如果相依是他們「有」的唯一條件,那他們怎麼能夠「有」?那就只有龍樹的緣起,這個空,才有辦法給出一個最好的解釋了。

(四) 參考資料:
《大乘佛教思想》,上田義文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5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