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S06190029 哲學二 李義傑大乘佛學期中閱讀報告

【大乘佛學期中閱讀報告─佛學三大議題研究】
《以下皆為個人觀點》
前言:上了半個學期的佛學,我想對目前被探討的內容中,挑出三個議題做出心得報告,第一個是佛學的形上學,第二個是因果律與自由的問題,第三個是時間與意識。而挑出這三個議題的動機分別是因為:第一個佛學的形上學─我認為任何的哲學脈絡,形上學應當是第一學問,如同亞里斯多德所命名一般,而佛學的形上學與其他歷史悠久的形上學相比自然就它的特色與困境,而這是我挑這個主題的原因;第二個因果律與自由的問題─這個問題討論了許久,也是當代哲學家所困擾的問題,雖然大部分都支持決定論居多,但我會在這篇報告中去說明我如何去支持非決定論的論調;第三個是時間與意識,時間和意識在一般眼裡看來是毫無相關的事情,而在佛學卻有了相關性,再者是意識這個層面也能單獨談論關於人工智慧這個熱門哲學議題,還有佛學的知識論相關討論。

1. 佛學的形上學:在學期開始時,佛學的形上學與其他兩個形上學有互相比較,分別是印度本土婆羅門教的「常」,再來是道家的「道」,而這幾者都跟宇宙本源相關,而在課堂上也有很清楚的脈絡說明常與道與大乘佛教的形上學的差異,而我要特別提的是西方基督傳統的「上帝」,關乎上帝作為本源解釋,似乎是比較簡單的說明,因為只要依賴一個共有的本源,說明本源的特性,那麼宇宙被創造本身這個事件就不再困難詮釋,(比起道家的道,因為上帝更有自己的意志及特質,讓宇宙被構成本身更加傾向具體與實有。),但相對其他形上學來說是比較不靠譜的,因為上帝僅有內涵的定義,而那個定義更不外是全知、全能、全善,然而對於全知全能全善的論點在幾百年來的神義學更是站不住腳的,但是我會提上帝是因為上帝跟大乘佛學的形上學訴求的對比性很高,因為上帝是「實體」,加上祂有內涵的定義,追朔本源的角度而言,至少西方基督教是實有的開端,有一個簡單卻具體的方向,但是大乘佛學的形上學卻是否定(或者說其他理論有不足之處)其他形上學,也不依賴一個可以共有的本源,無法說明宇宙如何被創造構成,將佛學推向一個虛無主義式的學問,而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佛學的特殊性才被凸顯,從虛無當中說明存有,以某種辯證法建構自身的邏輯,這一點就難說佛學是消極的虛無主義。在人性訴求上,我會較偏向相信佛學一些,因為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引領人們在死後的世界有所寄託,再來是因為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所謂的隨機性已經消無(如果不提上帝承認人的自由這點矛盾來說),相對於佛學一切都是因緣聚合,人們更有能力去選擇善與惡(倫理面向),對於現世的無常更能接納,也不會單單只是寄託死後上帝的引領,而是自身創造善業的能力,而以上更是諷刺了實有主義的消極性,而虛無創造積極我認為是某種必然的結果不論就人性還是形上學都是如此。

2. 因果律與自由的問題:這是學期裡討論最久的問題,同時也延續以上自身創造因的能力,這就關乎自由與因果律本身的矛盾,而這問題最早被帶出來是源自於佛學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生死即涅槃」,在學期中討論決定論的方法是假設自身全知而且全能去知,那麼因果律就必然是無法去打破的,但相反的角度來說,假設因果律的必然性不存在,那麼自由意志就沒有意義。而我經過反覆的思考,我認為人們有「假性的自由」來支持涅槃的存在,就是因為人們沒有全知全能,以至於人們只有感性觀點的以為自己有自由,而這一點就足夠涅槃,而我的根據是就康德對於宇宙論第三律裡討論的二律背反中得到的結論,在宇宙論第三律的二律背反提到事物都依循因果律,但是所有的因果必須要有一個自發性的原因,也就是自由第一因的存在,康德回應此命題的簡短版本就如下:就現象世界考察而言,事物確實會依照因果律的必然性而展現,但是在理智世界考察而言,當一個意志體做出自由決定時,就不須再要求一個意志體更前的一個原因。而我有個信念是關於康德之所以會提出此種解釋,是因為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是實踐的部分,也是倫理的部分,而「生死與涅槃」間本身就是一種倫理的追求,所以我前面所提的假性自由就如同康德所說的理智上自由相當,所以我私自超譯「生死即涅槃」這句話為,涅槃源於現象的生死(自由需要仰賴生死的決定論調),而生死本身也須要(倫理學上對自由的肯定)追求涅槃。

3. 時間與意識:在這邊我將時間還有意識分開來談,首先是時間,在現代量子力學還有相對論的研究中,光是奠定時間的物質,沒有事物可以超越光的行進速度,但又在量子力學的研究中,依據光的波粒二象性,做出雙狹縫實驗,實驗中觀測者的觀測將影響實驗的結果,原本以概率波的方式行進,但是遇到觀測者卻又變成粒子的方式呈現,而這說明意識會影響光子,甚至說是影響時間的觀測也不為過,而這些見解早在大乘佛學裡被提出,也就是識與境的關係,識和境互相影響,識境改變後成為時間,那所以什麼是時間?在我的見解裡,以上的論證都會讓時間不再是實在的,而是意識去改變空間現象這一事件本身,也就是說空間裡的一切現象,都是意識在作用認為空間上所發生的是有先後順序的現象,是一種心靈對連續事件系列的期待,而這就是時間。
而意識的討論則會拉到關於智慧的事情,有關於唯識論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所以我也能明白為甚麼康德會在純粹理性批判一開始提到時空是先驗形式,因為時間受意識所控,而意識本身又是認識知識的源頭,所以得先定義出時空為何。在唯識的討論裡,「認識」似乎是一種心理學方法的探究,由五識推回分別能力的六識,我執的七識以及一切種子(個人認為與淺意識這詞有以曲同工之妙)的八識,在八識的討論裡,最大的爭議就識決定會不會成佛這個議題,也攸關於自由抉擇本身,也就是說如果種子都是被決定好的那麼道德或者智慧有沒有意義,因為一生能所認識及行為都已經被種子決定好了,所以在自由的討論裡,人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但卻可能是被種子所決定好這樣的意識,如此知識就顯得沒有意義,同樣的,人類是否有辦法創造一個意識真正自由的人工智慧,也是這個議題中所延伸的應用,然後在純粹理性批判裡也有談到物自身的問題,那延伸到人工智慧,也會造成是我們輸入感質的指令給機器人讓他們有感質,無法避免感質會出錯,還是有辦法讓他們自主學習某個事物的感質,都是在意識這個議題裡能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