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期中閱讀報告 s04190048 黃韋甯

*********************************************************************
系級:哲學四
學號:s04190048
姓名:黃韋甯
報告題目:佛教哲學與實踐

寫作動機:
在這半個學期的課堂上,討論了許多大乘佛教的理論,而這有助於我們對大乘佛教哲學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若我們能夠將此知識化為實踐或是應用於生活中,將會是價值匪淺的,如果我們只是在腦袋裡理解,對人生不會有任何幫助,上一次教堂做禮拜和課堂上討論基督教倫理學這是不同的,人生不僅只有思考或討論等,而是每個人的學習成長與實踐,如何能夠讓自己提升?提高自己的生命價值?我想佛學給了我們一些的答案,而又該如何實踐?

期中報告內容:
要對佛法真正的了解體會,是離不開實證實際去行動的,則僅是空談想法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可以來看佛法其如何實踐,也就是佛教的修行觀,如何去修行?簡單的說就是戒、定、慧三者,意思就是持戒、定力(禪定)、般若(智慧),此三個並不是理論也不是思辯性的知識,而是告訴大家如何去實作而達到解脫的境界,這三者之間:「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之關係,而慧又可以加強定力與清淨心,所以這三者是為相輔相成,是同時進行的。
以下分別講述戒定慧,而這也是佛教徒們在做的事情,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教是很實際的。

戒學
戒律:戒的原意為「止惡行善」,律為「調伏、滅、化度」,律就是有一條一條關於生活事務等等的規範,而戒是每個人道德上之規範,和稱戒律也就是佛教教團之道德與法律性的規範。
為何會有戒律的產生呢?在佛陀剛開始講到之初是沒有戒律的,但後來僧團人數越來越多,裡面的人也很多雜,不得不定戒律,最初的戒律是因僧團中之某位出家人,因父母壓力為傳承血脈而與俗家妻子發生性關係,有了第一條戒律:「色戒」。戒律的目的是佛陀為了讓僧團有一致的生活規範,也讓一些人知道自己做錯事得以悔改,加上能讓一些信仰佛法的人增加信心與讓佛法可以流傳於後世等等原因,爾後戒律越來越多,乃至佛陀涅槃後,傳至各地便有不同依地制宜的方式,

定學
而當我們內心清淨,真心持戒時,此時修習定學,而簡單來說就是禪定,而現今依不同的教派有其不同的方式,如觀想自己和別人色身識不清境的,而可以停止我們貪心執著於肉身的念頭、數自己的呼吸次數、觀想屍體腐爛漸漸變為白骨等等很多,此多種方法不外乎就是讓自己保持清淨的身心,然後破除自己對色相的執著,而透過這樣一次一次的練習,自身將更加具有覺知,將會進入到禪定的更身的層次。

慧學
慧原意為般若,若用非常簡易的說法就是智慧,但般若比智慧有更豐富的意義。慧可分為世間與出世間,一種是世間然後會引發許多煩惱的,另一種則是對於解脫真實實相的智慧,而後者就是慧學的目的所在,透過修行,可以是定學或是聽聞佛法等等然後解脫煩惱見證真理的智慧。

結語:
以上我們可以了解佛教徒是如何修行的,而我們可以在學了一點佛學後,可以做些甚麼或是更加深入到佛教的世界,雖然這是很難的,但這些也許可以給我們生活一點提示,如果有符合於你的地方都可以拿去使用,比如想像身體腐爛……但也許大家有更好的想法,畢竟佛法是為解脫(你不承認佛法,但也得承認你有煩惱吧!),而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針對這些的,所以依照自己是何地方法,這裡不是要你去進行某個信仰,而是若某部分觸動你或是益於你就可以拿走使用。
以下是比較嚴肅的話題但也是我們一直面對的狀況,其實就個人所了解,很多的佛教徒也不太懂佛學是甚麼,可能就是大概了解知道,這可以讓我得到好處或是解脫煩惱或是增強自身定力專注力等等而修習佛法,而一般人對佛法也是有許多誤解的,藉由許多的課程可以更加的釐清等。也許大家有各自的信仰,當然有因為也都是人,不免有時會執著於佛法等等。我想在這裡說的是有時候上課聽了許多,但這都不及參與任何佛教的活動一次,若我們僅有思想上之思辯,可以說是從未進入佛教的世界的,而我們又在談論的是甚麼呢?我們可能談到許多物質、自由意志、命定論、許多的因果律與緣起,那這樣就是談論到你的內心深處了嗎?而這些最終改善了你的生活了嗎?不是說談論這些是沒有用的而是我們的心態是如何,就如同今日的需多學科包含哲學已經變質一樣,我們可以思考當初這些知識學問的目的是為何的?阿波羅神廟的名句:「認識你自己」,這也是當初來念哲學的原因,但這些時光中,我們當然是跟隨前人的腳步有時也有自己堅持的信念,但很多時候,我們不禁想問?我們的生活如何?你過得快樂嗎?這些都不是你上完四年的大學課程可以了解學到的,甚至一點也沾不到邊,但這些不是人生中重要的課題之一嗎?很多時候我們的哲學已經偏離了原本的目標,當今社會和以前的社會也有許多的問題,而且似乎也沒有因為後來哲學被比較多人所知而解決問題,我並不是責怪哲學,而是我們能做些甚麼對待我們的真實,而能夠不再欺騙自己嗎?往後的哲學會如何走,我想就是保持初衷而已(對現今其實很難),這個世界不停地改變哲學也是,我們經過幾千年繞了很長的一條路,而最終將帶領我們回真正的家的還是自己。

參考資料:
「大乘佛教思想」,上田義文 著,陳一標 譯。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91年5月出版
「佛學概論」,林朝成 郭朝順 著。三民出版社 2000年出版



Edited 4 time(s). Last edit at 11/15/2018 04:35PM by s04190048.
(編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