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期中報告 哲學二楊沅勳 S06190042

佛學大師如何論自由:太虛大師論自由

(一)寫作動機:
在某個周五上佛學導論時,教授談到自由的問題,記得當時我的友人對此議題非常有興趣,並與教授談論許久,在此之前,我與友人就時常有在討論此議題,但是我們都是以西方的方法去論述,課後的某個禮拜二,我與友人便想以佛學方法討論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但無奈我才疏學淺,無法給予太多意見,因此我便想透過此次佛學導論的期中報告來多加閱讀佛學上的自由,因此我便找了一篇關於佛學大師:太虛大師如何論述自由的文章進行研讀,並將我閱讀到的作為報告呈現出來,希望不只能對我有幫助,也能讓其他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同學,多一個看法參考。

(二)西方因果律中如何存在自由:
首先簡單地論述太虛大師如何理解,自由在因果律中如何存在,太虛大師認為,因果律發展至今,已經變得較有彈性,不是一味地強調極端的必然性或是偶然性,而是討論這兩者間的相互關係,而或然這種不定因就存在這兩者之中,所以自由與因果律並不衝突,而是在因果律中的自由活動,因此自由便得以存在。

(三)佛學的自由是甚麼:
太虛大師認為,以佛學來看,人有自由,且有不自由的,何以見得?所謂「三界唯心,萬法為識」,心識是宇宙中的真實力量,人人有心,所以人人都有自由,識有八種: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種識都有自己的心、法,前五識有較少的自由且受較多自由的第六識牽引,此六種不受前世的業力影響,並能移轉因果,因此不能因「前世宿命」(上輩子種惡因,而放棄從善)、「神意規定」(一切都是神意,無法改變)、「機運」(遺傳、環境)等說法來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然而人有不自由的,人受自然規律牽引,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自由,像是我們不能決定生死,而太虛大師把人的不自由分為兩種:偏執性的不自由和異熟性的不自由,前者是指人對自我的執著,而產生了「我癡」、「我見」、「我慢」、「我貪」等心理作用,這會使人受到私慾的影響,無法去做該做的事,使得人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後者的「異熟性」就是指以前的業力導致的結果,人的八識中,除了末那識全是偏執性以外,其餘多少皆有異熟性存在,前六識所含的異熟性較少,可透過自由活動改變,向識人能夠通過學習變得聰明;第八識的異熟性程度非常高,非常難以改變,而異熟所變性是最難改變的,幾乎做不到,異熟所變性可分為共變和不共變的,前者是社會甚至世界的人共同的業果,因此非常難改變;後者是個人的業果,像是天生腳無法行動,無法透過自由改變。至此是太虛大師對佛學上的自由的基本論述。

(四)人的心力最為自由:
太虛大師認為人的自由雖然非常有限,但是如果我們有著向上的心,自由便是能夠成長的。人類在佛學的六道上處於中間,我們無法像神一樣過上最好的生活,也不向動物畜生一樣因為生存條件太差而無法改變,因此人是最有條件向上追求的,所以人的自由心力是所有六道眾生中最豐富有最具有創造力的,太虛大師提到,人類雖然在社會環境上不斷進化,但還是無法擺脫生死的限制,唯有透過佛法才能突破,因為佛法中認為世間所有業果,都是因緣而生,本性皆空,因此能夠透過智慧來打破,並以福德力完成自由的生命,這就是「變易生死」。

(五)我們如何實現自由:
太虛大師認為,要實現完全的自由,最好的方法是大乘漸教的進化主義:首先要好好地做一個人,首先要能在物質上使自己得以生存,其次要有基於人類理性上的知識和道德,進而能夠使社會變得好,在完成普通人格後,更要大發菩提心,切實地改變自己使自己向上,從而達到完全的自由,因此要學習佛法,太虛大師曾說道:「自由乎!佛陀乎!師自由而佛陀,師佛陀而自由,個個成佛陀,人人得自由!」

(六)心得與結語:
經過這次的閱讀,使得我在認識佛學上的自由,有了很大的理解,我與友人一般在討論的西方自由,僅是在論自由如何得以存在、進而使道德得以成立的「康德式」自由,而太虛大師的自由除了論述上述西方的自由外,更進一步地提出要透過自由來改變因果,而不是一味地認為不做善事會有福德報應的問題,這使得我許多年來對此的疑問有了很大的突破,佛學一向強調修習佛法,而我認為佛法與西方宗教的修習聖經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佛學強調眾生平等,而使得修習佛法者能夠較平易地吸收教訓,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高在上的上帝,透過信仰追求永生,西方宗教強調追求上帝完美的善行,但是比起追求一個完美的存在,我更願意去學習一個曾經也為凡人的人。





參考資料:佛法與自由──太虛大師佛學思想中的自由觀念 李廣良──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