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期中報告 哲學三 S05190040 許銘陞

系級:哲學三
學號:S05190040
姓名:許銘陞
題目:關於大乘佛教中的「緣起」與「空」的淺談

(一)研究動機:
我們都知道,大乘佛教裡非常重要的一個中心思想是「緣起性空」,但「緣起」是什麼呢?「空」又是什麼?相信即使我們身在受佛教思想影響很深的東方,也是有大多數人不知道其中的概念,不過要理解這些概念本來就不太容易,思想這種東西本身就是較為抽象的事物,不像我們現實生活中具體經驗得到的,我自認我不像古代某些哲學家或學者天資聰穎,是跟大多數人都差不多程度理解能力的普通人,所以不在此深度探討,因此選擇淺談,除了自己能力所及之外,也能讓較大多數的人理解我對於這個中心思想的看法。

(二)期中報告內容:
緣起,何謂「緣起」?就字面上看就是緣而起,它指的是我們這個世界萬物都是因緣而起的,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世界中所有的物之所以是它們自己,或是成為它們自己,是由某些原因而聚合成為它們自己,就像是一個木桌他之所以會成為木桌,是先從被砍下的樹木,透過各種的辛辛苦苦的裁切,再透過轉賣給賣家具的商人,最後才被我們買走擺放在家裡,這樣因緣而起就是最簡易的概念意義,其他物也是一樣,甚至不只是物,連我們自己也是。從原本是母親肚子裡的胚胎漸漸一天一天地長大,滿十個月的時候就生下了我們,我們才是真正的出現在這世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不斷地長大,從國小國中高中到了現在的大學,成就了現在的我們。緣起的大略意義是這樣沒錯,但其實緣起的真正意義當然不可能這麼的簡略,這必須從我們剛剛談的因緣、原因繼續做延伸,像是木桌之所以為木桌是從樹木透過各式各樣的加工裁切之後而形成的沒錯,那樹木呢?我們是不是要繼續往前推進前一個原因,看來樹木是從種子,發芽之後經過了幾年的時間才有辦法形成高大的樹木,那種子呢?通常是透過前一個死掉的樹木或是旁邊或其他地方同一類樹木的果實成為了這棵樹的種子,透過陽光、雨水長時間的滋養而形成的,這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那麼這一類的樹木又是為何而存在的呢?如果是透過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的話,就是透過物種的演變不斷演變出來的對吧?既然這樣,那些物種又是從何而來的?是不是這樣的原因其實根本就推不完?所以對於佛教的思想中,這個緣起指的是這個世界的萬物,包括我們自己都是由無限多種原因所組成的,而且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把這個緣起運用在其他的事件呢?像是甲同學跟乙同學今天在學校打了起來,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事件,難道真的有無限多種原因嗎?或許我們會說可能只是甲同學今天講話太衝了,或是乙同學今天的沒在認真聽甲同學吐苦水之類的原因,但這些原因有沒有可能背後還有原因?也就是說我們所認為的原因有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或是只不過是多數原因中的其中一個,像是甲同學他今天說話太衝有可能是因為昨天跟家人有發生爭執,導致今天心情不太好,所以說話就比較沒辦法顧慮到別人的心情而口出惡言,又或者是說乙同學今天被其他女同學告白,所以一直發呆想著自己的事情,因此沒在認真的聽甲同學說話,那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再繼續往前推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呢?像是甲同學昨天跟家人吵架可能也是被他的家長的心情受影響,可能是爸爸或媽媽上班的時候在上司責罵,使得心情沒那麼好的情況下,情緒就變得比較敏感,又或者是如果那個女同學今天沒有鼓起勇氣跟乙同學告白的話是不是乙同學就會很認真地聽甲同學吐苦水?但她就是已經下定決心了。照這樣的情況一樣是只會不斷地往前推,所以一個事件也是由無限個原因所組成的,而與緣起一樣重要的「空」就能夠從這裡推出了。
我們也許會認為「空」指的是什麼都沒有,不過當然不是這個意思!空指的是無自性,如我上面所提及,既然這世界的萬物都是由無限的因緣聚合而成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就感受不到了物本身的性質?是不是少了其中一個條件,這個物就不成立了?如果木桌在成為木桌的過程沒有了木工各式各樣的裁切,它今天還會是木桌嗎?既然不是他是不是就更不可能出現在我們的家裡?就連我們人也是,如果我們的母親在懷有我們的時候不甚流產,我們是不是就不會出現在這世上,又或者如果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而失去了性命(像是車禍等等),那我們還會有今天現在的我們嗎?當然我不是在詛咒大家與自己,只是如果我們要成為如今天在的我們,是不是要有各種因緣的聚合,才能有今天的我們。因此我們更應該要珍惜身邊的家人或者是朋友,因為在這一生能與他們相遇機率是相當小的,如果父親與母親沒有相遇,我們也就不可能出生在這世上,又或者如果我們在高中時發生意外,是不是也就不會遇到現在的大學同學呢?
緣起性空的關係基本上就是如此,要說是因「緣起」而「性空」可以,要說之所以「性空」是因為「緣起」也可以,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這兩者除了可以互相推得之外,雙方也必須同時存在才有可能,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了緣起,就沒有性空;同樣的沒有性空,也就沒有了緣起,這樣子的概念似乎與知識論裡的融貫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在A原則與B原則的相互證成之下,這個世界才有了存在的可能。

(三)結語:
我覺得緣起性空是大乘佛教思想裡面最生活化的理論了,在談它的時候比較能夠舉例,當我們在理解一個抽象的理論時,最需要的就是具體的例子,這樣我們對於這樣的理論有所認識與了解,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完全全的了解其理論的意涵,就如同緣起性空一定還有其他我不認識的面向,但我們至少不會完全不理解而放棄理解,我覺得哲學也應該要如此。哲學若是要讓大眾真正的了解,那就必須要想辦法它生活化,才能比較好懂一點,也才不會只僅限於是學術上的討論抑或是只有我們這些哲學系的學生(少數人)理解而已。

(四)參考資料:
「大乘佛教思想」,上田義文 著,陳一標 譯。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