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期中報告 哲學三 S05190014李捷勛

系級: 哲學三
學號: S05190014
姓名: 李捷勛
報告題目: 〈龍樹教導我的實踐,不只是Just Do It〉

(一)研究動機:
從小對許多事情感到好奇的我,常常在向父母、長輩尋求解答的時候,通常會得到令我費解的答案。在追問下去之時,只會敷衍地得到『本來「做的」就會跟「說的」會不一樣』這類的回答。
一直以來我都對這句話非常反感,我認為既然「做的」跟「說的」能夠不一樣,那麼我們就不用去訴說道理、用邏輯辯證我們的立場,凡事只要依憑著感覺和慾望行事不就好了?但是,這樣卻是正確地做人處事的態度嗎?或在面對重要的人事物時,也難道可以用一樣的說詞嗎?

(二)正文內容:
在讀到《大乘佛教思想》裡,介紹到龍樹對於「實踐」意義的看法,我覺得他的看法,認為行知合一就是「智」,龍樹所說的「智」並非虛假的,或是遙不可及的老學究所能的,而是對於純然地明白,進行深刻的體會並作出的智慧之行。
關於龍樹的體悟,我覺得是非常難得可貴的經驗,也是我們普羅大眾會忽略到的事實,就是「能懂」的道理,卻不見得「能明白」於生活中。
人們的行為如何是在自己的理解範圍內,被稱作是合理的呢?不外乎是對於世界和事件的認知,形成了在內心的信念及價值觀,進而做出符應個人價值觀的作為。
另外,在人際關係裡,也有一套人際互動的道理及邏輯能夠運作,裡頭包含了社會、政治等實踐與信念的融合和衝突。而,我們往更高層面的佛學、哲學,或是信仰高度來看的話,這些學問對於世界及人的知識、實踐又出現可以更通用和根本的智慧。
就我看來,這些不同層次對於世界與人的運作道理,能夠看出其中有些部分的提升及捨棄。舉個例子來說,當面對同一個不可思議,且從沒看過的現象,會發現不同人對於現象的認識和解釋會大相徑庭,虔誠的基督徒可能會認為是上帝或先知的神蹟,進而對近來的社會現象或自身行為進行反省,也要求別人遵守同樣的道德規範;而講究實事求是的科學家,也許會觀察周圍的線索,並搜集數據、做實驗,用物理的說法去解釋現象。
在這當中,信徒與科學家之間對現象的認識及解釋,其中又有哪些認知和證明方法的提升,以及對於什麼概念的捨棄和破解呢?從這個例子試想,在「能懂」及「能明白」之間,存在著的差異並不是各人的領悟力的高低,而是在於如何認識,認識自己(主體)、認識世界(客觀)、認識自己的認識方法(主客關係之類的)。
前述說到,個人所認為合理的作為,搬到了不同的群體裡卻有不同的看法,而將其回歸到了佛學、哲學等研究的認識中,會看見這些理論都有將原本各異的邏輯和道理包納其中的特質,以及試著解決那些在認識上的根本問題。
講到這,就回歸到書中對龍樹想法的介紹。以龍樹對「實踐」的意義所說的,讓我對佛學進行更進一步深刻。「知識」一詞在普遍所認定的意義上是種面對其他對象的認識,是種科學式的、主客體之間的關係;相對地,龍樹所說的「智慧」則是跳脫了大眾所習以為常的認識框架,是以「自身智」認識事物,而也當然不將外在事物當成對象來認知。我認為龍樹不同於大眾的思考轉向,讓我覺得充滿了冒險和嘗試,用非對象式的科學求知方法,轉而將自身(內在/主體)與世界(外在/客體)試著融合、放下障礙,進而進入到了更從容自在的狀態,能和世界交流互動的狀態,對龍樹來說,這才是真正的「智」。
首先,如此的思考轉向所要先發現的是,原來引導我們進行對象式的認知是所謂的「妄」,也就是十二緣起中的「無明」狀態,暸解到是「妄」使我們看不清楚,並走向另一條無明之道,而往這方向前進所成立的理論,更加貫徹了「對象式」知識的驗證性。當我們能重新檢視到「自見」的方式,我們就能意識到眾生的「虛妄」。
然而,所謂「般若」的智慧即是發現「見」到原本的自我是虛妄的,那不僅僅是「妄」,而且還是不真實的「虛」,因此是「虛妄」。當「智見」的狀態成立的時候,不虛不妄的「真實的自我」便就漸漸浮現,從虛妄到真實的轉向就開始進入「般若」的智慧,進入智見的狀態的要點在於,發覺到自己在虛妄狀態的不覺察,並否定了原先虛妄自我所認知的方法。
「真實」就是脫離了主客對立的認識,進入到智覺、智見,並不把虛妄的自我當成主體,也不把虛妄我所認知的事物當作世界。這樣的轉變,要做得最努力的部分是「捨棄」,把習慣了的虛妄我狀態給捨棄,而進入真實狀態要注意的是如若將「事物」當作「客觀」,那麼就說明了自己還未脫離虛妄的「主觀」,當然相反地來看,擁有「自己以外」的概念,就也仍是未脫離虛妄。而真實的自我,脫離虛妄是能夠超越主客關係的對立,進入到真實成為自在者,也就是所謂的「真如」。

(三)結語:
談到這裡,我覺得龍樹不僅是偉大的思想拓延者,更是在我們對生活迷惑時出現的引路人。光是在對「智慧」的定義裡,就能見到此處所引發的不同效應所造成眾生的虛妄,延續佛學基本概念,「緣起」中的無明,人之最基本的,甚至是讓我們終其一生都難以察覺到的認知方向之虛妄。
在西方哲學中所講究的「邏輯」、「科學式」的辯證過程,有時候困擾著我。在單向度的直線進展邏輯,有時候會讓我的思考更加打結,也能以與實際情況脫軌,更重要的是,也容易使自己鑽牛角尖、固執己見,因為在這樣的思考脈絡底下,邏輯式思考的確讓我自覺沒有錯,但卻因此越陷越深,甚至讓自己不自在快樂。
而龍樹所提供給我,在思考上的另一個契機,我認為龍樹所介紹的智慧是很實際的,且並不特別抽象,在實踐智慧的解釋,讓我覺得這樣的真如、智慧是很具包容性的、不排外的,讓人感到舒服、自在,並不會有道德倫理上拘束才能到達,而是對道理、對真實的徹底明白,並能自如地展延到實踐層面上。
面對問題,我們除了西哲的邏輯辯證,生活也需要學習中哲的待人之道,更重要的是取用佛學裡的處世及大度來面對自己的人生,運用多元面向的先哲聖賢的人生哲學,或許可以讓自己在各種狀況及需求間學習從容自在。

(四)參考資料:
《大乘佛教思想》,東大圖書公司出版,民91年5月初版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