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stav's Philosophical Forum

AI帶來希望與危殆─科技文明陷兩難 -- 青年日報社論 2016/10/24

AI帶來希望與危殆─科技文明陷兩難 -- 青年日報社論 2016/10/24

 由英國牛津、劍橋大學及倫敦帝國學院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共同成立的「未來智慧中心」,日前在著名科學家霍金等學者見證下揭幕。霍金致詞時,細數近年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趨勢,包括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與引起最多國際矚目的項目─應用深度學習技術「習得」棋術、擊敗世界棋王的谷歌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言談間有期待,亦有戒懼。

 人工智慧(AI)的發展,特別是大數據應用與無人載具等技術,在消除疾病、解決貧困,阻止氣候變化方面的進展,已可望為人類文明帶來希望。另外一方面,自主武器的研發,可能導致的戰爭危脅;以及發展擁有自由意志的機器人,可能帶來的挑戰等,卻已為人類帶來隱憂。如在此領域深耕50年的著名學者博登(Maggie Boden)教授即指出,若大量以人工智慧體系取代人類的勞動,特別是病人與老人的照護服務,因人機互動取代了人際互動,將對人性價值產生傷害。

 霍金2年前曾警告,發展「全面的」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毀滅。霍金強調,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是人類遇到的最好的事;也可能是最壞的事,而我們還不知道答案。所謂「全面的」發展,指的是一旦工具不再只是人類意志的忠誠延伸,而是摻雜了工具「自身的意志」,亦即當科技有能力主宰其自身的發展方向。以今日資訊科技成就來看,自主資訊系統近乎全知全能的分析判斷能力,應用於各攸關人類福祉的地方,理應是我們的一大福音。然其失控與叛變的可能性,卻也是一項嚴重威脅。此外,自主系統衍生的諸多社會問題,也是倫理與法制上的難題。例如自動駕駛汽車肇事、自主武器誤擊非軍事對象等,此類事故之法制防範及責任歸屬,是為難題。

 現階段來說,人工智慧仍是一門跨學群的綜合研究項目,主要著重於研究、發展能展示各類智慧表徵的人工系統。一方面嘗試研究「智慧」,以進一步規劃出,有機會展現在人工系統上的智慧表徵圖譜;另一方面,則嘗試在各個既有的人工系統技術面向上,找到能發揮這些智慧表徵的可行性,並進行實際開發。由於該領域涉及的分支領域十分龐雜,且領域間高度專業難以互通,其核心議題─「何謂智慧」,仍是哲學上的大哉問,加深其分支間綜合的困難。而「自主意識」,更是一大挑戰。

 首先,人類決策過程的智慧象徵,即是具備能綜合考量私心、既有經驗(知識)與理性原則,並且獨立於任何因果脈絡的心智判斷與決定。其自主核心,不應存在於實際因果脈絡中;然而這個決策,必須在因果關係中產生作用,並以某種關係,與時空中的因果脈絡產生連結。

 在人類思想史上,正面面對此問題者,有兩個傳統脈絡。其一為歐陸的康德哲學、另一則是印度的大乘佛學。前者在牛頓物理世界觀嚴格的因果網絡中,探問人類的自由意志如何成立;後者則在印度縝密的因果業力網絡中,證成涅槃,說明人的自覺,如何從輪迴中自在解脫。換言之,既然人的一切行為,必須在現象當中發生;而現象中的任何事件,都有其先備肇因,那麼一個不受任何前因限制的自發因,就很難成立。反之,假若有一個肇因,可以不需要任何前在原因的引發,那麼現象當中的物理原則,便失去了普遍性,這當然不符現實。顯見此一兩難,早在人工智慧的自主意識難題前,便已讓人類深思許久。

 兩個哲學系統在理論上,對這個難題的解答,對突破當前人工智慧發展的瓶頸,深具啟發。唯當今資訊科技預設心智模型為實在論,基本上先認定智慧核心是實在的;與預設智慧核心並非真實存在的觀念論模型,差異甚大。量子電腦的發展,鬆動了牛頓式的機械化因果觀;而資訊科技之智慧化,以其利用人類的群體參與,巧妙地以集體智慧取代機器自主意識,相對更容易受觀念論解答引導,也在現今發展中格外有潛力。

 估不論哲學思考,在現實面,科技力量的加成,都是人類能力的延伸。是福是禍,端賴技術使用者的用心是否純正。人們最終決定以德御才,或以才御德,在選擇的當下,就已決定了霍金所謂「我們還不知道答案的結果」。

 至於智慧本身是善是惡?我們仍普遍相信,唯有真正的智慧,可以指引我們在「以德御才、以才御德」的撲朔迷離中,做出明智的選擇。由此可知,努力在科技中彰顯智慧,更勝繼續讓智慧妾身不明,要來得具希望。畢竟,我們已經脫離不了科技。

出處:http://news.gpwb.gov.tw/News/15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