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Change History

Message: (tu)

Changed By: 李捷勛
Change Date: September 29, 2018 06:53PM

第一組報告—— 十二緣起(tu)
大乘佛教:第一組報告(十二緣起) S05190014・哲學三・李捷勛

基本上,佛教中的緣起概念即是——有前因,或之前所產生的條件,而形成之後的連鎖反應,更詳細地解釋是說:當我們生起了疑問(無明),便就在緣起的連鎖反應中產生了使致眾生煩惱、痛苦的諸多行為及反應,而《阿含經》寫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便是形容緣起的狀態。
佛陀由「生死」的議題作為探究問題得出發點,一者:這是人類主觀感受的最大究極,二者:生老病死為現實人類無法逃避的問題。而參透了人類生死議題的緣起法則,並從中解決人類實際的苦痛,是謂佛陀覺悟的最重要的鑰匙。從十二緣起的源頭解決問題的特性,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向外尋求救贖的積極面向。另一方面,佛教哲學也是實際解決「人的問題」,而非關於「神的議題」。
十二緣起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以及「老死」,由前述十二種因果,大致分為三種:「惑」、「業」、「果」。主因是為眾生因其有惑,而因惑而造業,並由業生出了果,便是此果使我們感到痛苦、疑惑,這份疑惑又跟隨著眾生繼續造業。關於惑業果的輪轉,首要是「惑輪轉」帶動了「無明」、「愛著」、「強取」,接著帶動「業輪轉」:「行」以及「有續(不絕地行為的衝動)」,最後轉動「果輪」,連帶「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病死」。
而眾生苦痛的源頭來自於「惑輪」,也就是緣起論裡一切開端:「無明」。「無明」為生命之初,並由無明的衝動,衍生出諸多的緣起,最後導致眾生的憂悲愁苦,及老死。而從佛教緣起論的思考脈絡反過頭推導,眾生的一切悲苦,起因於「無明」、「無智慧」。而人的執著(意念之我),導致了無法看見事物真實的「明」,故解消意念之我,回歸真實之明,便就解除了眾生的無明,也消除了十二緣起後的憂悲愁苦。
在《南傳法句經》裡,說道:「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精簡意賅地指出了緣起造成眾生苦痛的循環。
(:P)

Original Message

作者: 李捷勛
Date: September 29, 2018 06:50PM

第一組報告—— 十二緣起
大乘佛教:第一組報告(十二緣起) S05190014・哲學三・李捷勛

基本上,佛教中的緣起概念即是——有前因,或之前所產生的條件,而形成之後的連鎖反應,更詳細地解釋是說:當我們生起了疑問(無明),便就在緣起的連鎖反應中產生了使致眾生煩惱、痛苦的諸多行為及反應,而《阿含經》寫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便是形容緣起的狀態。
佛陀由「生死」的議題作為探究問題得出發點,一者:這是人類主觀感受的最大究極,二者:生老病死為現實人類無法逃避的問題。而參透了人類生死議題的緣起法則,並從中解決人類實際的苦痛,是謂佛陀覺悟的最重要的鑰匙。從十二緣起的源頭解決問題的特性,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向外尋求救贖的積極面向。另一方面,佛教哲學也是實際解決「人的問題」,而非關於「神的議題」。
十二緣起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以及「老死」,由前述十二種因果,大致分為三種:「惑」、「業」、「果」。主因是為眾生因其有惑,而因惑而造業,並由業生出了果,便是此果使我們感到痛苦、疑惑,這份疑惑又跟隨著眾生繼續造業。關於惑業果的輪轉,首要是「惑輪轉」帶動了「無明」、「愛著」、「強取」,接著帶動「業輪轉」:「行」以及「有續(不絕地行為的衝動)」,最後轉動「果輪」,連帶「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病死」。
而眾生苦痛的源頭來自於「惑輪」,也就是緣起論裡一切開端:「無明」。「無明」為生命之初,並由無明的衝動,衍生出諸多的緣起,最後導致眾生的憂悲愁苦,及老死。而從佛教緣起論的思考脈絡反過頭推導,眾生的一切悲苦,起因於「無明」、「無智慧」。而人的執著(意念之我),導致了無法看見事物真實的「明」,故解消意念之我,回歸真實之明,便就解除了眾生的無明,也消除了十二緣起後的憂悲愁苦。
在《南傳法句經》裡,說道:「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精簡意賅地指出了緣起造成眾生苦痛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