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期中報告 哲學三S05190005 陳孝皇

系級:哲學三
學號confused smiley05190005
姓名:陳孝皇

  在討論到關於所謂的佛學的問題的時候,我想特別針對「第一因Frist cause」與「決定論Determinism」的矛盾關係討論,主要是因為這是我所在意的課題,第一因的說法本身就與所謂的緣起性空本身展現出來的決定論的概念相衝突,既然因果的規則若為一種瞬時繼起性而構成的綿密網絡,而無前後之究極的源頭與結尾,那麼由第一因加入其中而使得因緣開始起作用本身就有根本上的矛盾問題,《雜阿含經》中提到:「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我們似乎可以解成「無始以來,眾生存在著。」或「無始劫以來,眾生在生死中輪轉。」,而「第一因」自身這樣的說法似乎也與「無始」的概念相衝突。
  但如果說真的確立第一因的存在進而介入是可能的,那麼其本身也是無自性的這個說法本身是不是也有問題的?因為無自性的關係,第一因是如何驅使因果網絡的運作呢?如果它就是自己進行驅使的,那其本身是不是自己產生動力呢?如果其本身就是自己產生動力的,那麼第一因究竟有沒有自性呢?另外,如果第一因與因果網絡是可以被共同存在的,那產生第一因的原因是因為什麼?是關於「自力」的說法嗎?而這個「自力」是不是與西方哲學所提及的「自由意志」不謀而合呢?若不是,差異在哪裡?

  在討論到關於所謂的佛學的問題的時候,我想特別針對「第一因Frist cause」與「決定論Determinism」的矛盾關係討論,主要是因為這是我所在意的課題,第一因的說法本身就與所謂的緣起性空本身展現出來的決定論的概念相衝突,既然因果的規則若為一種瞬時繼起性而構成的綿密網絡,而無前後之究極的源頭與結尾,那麼由第一因加入其中而使得因緣開始起作用本身就有根本上的矛盾問題,《雜阿含經》中提到:「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我們似乎可以解成「無始以來,眾生存在著。」或「無始劫以來,眾生在生死中輪轉。」,而「第一因」自身這樣的說法似乎也與「無始」的概念相衝突。
  但如果說真的確立第一因的存在進而介入是可能的,那麼其本身也是無自性的這個說法本身是不是也有問題的?因為無自性的關係,第一因是如何驅使因果網絡的運作呢?如果它就是自己進行驅使的,那其本身是不是自己產生動力呢?如果其本身就是自己產生動力的,那麼第一因究竟有沒有自性呢?另外,如果第一因與因果網絡是可以被共同存在的,那產生第一因的原因是因為什麼?是關於「自力」的說法嗎?而這個「自力」是不是與西方哲學所提及的「自由意志」所能夠產生因果改變的概念不謀而合呢?若不是,差異在哪裡?
  這樣的觀念上的衝突也與德國哲學家康德透過三大批判處理的問題不謀而合,康德透過《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分別闡述了關於自然律與道德律的問題,而這也牽涉到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問題,牽涉到人類是否能做出一個選擇的問題,這也是我在思考佛學的理論的時候一直無法理解瞬時繼起性而構成的綿密網絡中對於第一因的無自性是否可能的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人類無法做出選擇與改變因果關係的問題,更是「任何眾生是否能夠脫離輪迴的問題,或者說得更清楚一點:能不能修得正果的問題」。遂我認為若要使得修道變得可能,無自性的概念看來是不可行的,除非我們找到其他使得因果網絡能夠推進的可能。
  等等…如果在這樣的思考脈絡看下去,我似乎陷入了西方哲學所預定的框架與討論的架構至下,會有這樣的思考主要是因為我在期中後看了龍樹菩薩的中觀論,令我感到非常舒坦,因為這樣的預設的確可能會使我無法悟得佛法真理,而陷入理論的框架之中。中道是大乘佛法中觀論中用來說明那個作為自性的清淨心的特性,中道性是用以明心,作為中道性的心體不與六塵相應,遂沒有六入的煩惱(六根清淨),而這是與西方哲學所討論的價值體系的好壞、高低、善惡、美醜的價值的取消,中道就是為了避免自身落入這樣的評判當中,心體永無二邊。這與佛法裡頭的中觀論述有根本上的關聯,中觀論強調八不中道,分別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要破一切法的方式便是看破這眾因緣,認清只有「般若實相」才是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的實相。
  而在認知清楚之後,我們能如何走出「限制」呢?或者說,如何可能呢?我認為唯識學中提到的三性論是用以走出限制的方法與路徑,也就是我們討論到如何「修」的問題,在討論三性論之前我們必須先從理解五法去看待,後才能三性論的概念更加理解,所謂五法便是指你的心在看待一切事物的時候可以達到的狀態,分別為「相、名、分別、正智、真如」。

1. 相:是指一切森羅萬象的事物,有情的與無情的眾生,形相雖各自不同,但皆稱之為相。
2. 名:簡單來說就是對於這些相的稱呼,用來詮釋相的時候我們會使用的方式與稱呼就稱之為名。
3. 分別:是指我對於這樣的相與名能夠加以區分、計數與比較的看法,而也是因此產生有關美醜、善惡、優劣的價值觀念。
*前面兩法是所變境,也就是所變現呈現在你面前的境,是幻化虛假的。第三法是能變心,是指你的心在看待這些價值的想法與區別喜好與嫌惡等價值的原因。
4. 正智:了解前三法的問題,並能破除分別心的影響,成為一個清淨無染、正確無謬的智慧。
5. 真如:由正智所證成的不變不異的真如理體。
*第四法是對於自己的心能夠有這樣的清淨,是透過中道達成的。

講完五法,後談三性,三性分為「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個,主要是在論述眾生如何透過識的變化而使得自己對於一切諸法相的破除得以可能。

1. 遍計所執性:對於生活周遭所經驗的個別因緣關係的那個執著,並認為這樣的真實才是最為真實的存在,無法認清因緣的虛假性。所以會會因為相信個別事物獨立存在而無法認知事物背後的因緣聚合離散性,例如:因為認知到自己與自己的伴侶離開了而感到難過並且無法從這種情緒裡面抽身出來是因為對於這段姻緣的執著,無法看清其實因緣的聚足與離散從不是我們能夠決定,因此而傷心難過著,或者因為我們相信萬有引力的概念是因為我們受教育與實際上感受到的經驗所影響,所以當我們今天無法認清這樣的經驗本身可能是有所限制的時候我們便有可能無法讓自己發現這樣的執著所產生的「錯把假象當真實」的現象,並因此執著著。
2. 依他起性:理解世界萬物的因緣變化關係,依是隨著…而如何的意思,他在這裡指的是眾因緣(主要是包含了四緣),起是緣起的概念,所以依他起性就是隨著緣分的聚足而起,緣份離散而滅的概念,只要理解這個概念就是到達依他起性的對事物運行方式的理解狀態。認知到因緣網路是依他起性的才能更加的看破個別獨立的事件的執著,也是破除第一個因緣(個別事物因緣)的限制,破除遍計所執性的限制(依自起的妄有)。
3. 圓成實性:在破除第一第二性的限制後,我們認知到了諸因緣的緣起緣滅之特性,但到了第三性我們便會認識到這樣的第二性所談論的因緣變化狀態本身也是假有的,第三性要破除的便是緣分這個因果網絡的虛假性,並因為認知清楚這樣的假,才能讓我們得以進到所謂正智的狀態,並通過這個正智的清淨心進而探討作為真如的證成問題。

透過三性論與中觀的方法我們似乎可以進行「修」的實踐,但回到本篇想討論的問題去扣問,我們看似解決了矛盾問題,但實際上矛盾在我的腦海依舊存在,因為我們實際上似乎仍然是無法透過這樣實踐的方法解決思維上的矛盾問題。但似乎我們仍需透過思維與反覆與佛法對話才能更加理解佛法奧義,即便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似乎也不是一時半刻能解決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