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登入 註冊
專區首頁 專區百科 專區論壇 專區地圖

Advanced

Re: 第一組報告_佛陀生平與出家動機

第一組報告_佛陀生平與出家動機

分類標籤: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大乘佛教:第一組報告_佛陀生平與出家動機 S05190040・哲學三・許銘陞

在佛陀喬達摩悉達多出世之前,世間的人們在沒有一個能夠完全依賴的信仰之下,生活貧困、過著非常艱辛的生活,在他出世並直到他開始思考著能不能幫助人們脫離苦海之後,當時人們的生活依然是非常的困頓、非常辛苦,因為我必須強調,我們的喬達摩悉達多跟我們一樣是人類,他並不是神,所以他無法改變這個現實的經驗世界的原理,所以難道他沒有改變任何事物嗎?當然不是!他讓當時的百姓有了一個信仰上的依靠,這個信仰怎麼可能會對這個現實的經驗世界有所影響呢?他所改變的是我們的思維,我認為思維這種東西是非常重要的,即使處在一個貧困的時代,如果我們抱持著正向的態度去面對這一個世道,那麼我們即使遇到了許多不好的事,我們也能夠逆來順受,那麼這個現實世界就不會打垮我們的堅強的心靈。直到了現在,佛教依然繼續傳遞,很難想像一個生活在貧困時代的人,他提出了對於這個世道人們應該要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來提升我們思維的心境,而這樣的思想被傳遞了2500年,可見這個思想並不簡單。
在2500年前的印度,當時正是他們種姓制度剛發揚光大的時期,在這樣的階級制度之下,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心態是最為嚴重的時期,直到現在的印度仍無法完全脫離這個種姓制度的影響,但佛陀處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卻不受其影響,在他看到了當時百姓的困苦之後,身為貴族的他不但不像其他貴族一樣忽視他們,反而還想幫助他們,才在29歲那年出家,開始幫助人們思考離苦之道,在這之中還遇到了種種困難,像是向許多當時的名師學到了很多禪定的功夫,但是都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脫,所以持續地一直拜師學藝,還有一次透過忍受飢餓還達成人生的解脫,不但失敗之外還差點餓死,不過他並沒有放棄,最後才在菩提樹下思考出離苦之道,才提出了與種姓制度不同的、屬於他自己的思考人生的態度。

[u]直到了現在,他的思想仍被世人所稱頌。[/u]

Re: 第一組報告_佛陀生平與出家動機

分類標籤: 大乘佛教哲學導論
佛陀為人,一方面因為感嘆世間無償,充滿苦情,便志於求道,以達正覺。另外一方面,卻能不受自身所處環境限制,不耽溺於種姓制度帶給他自身的既得利益,也不畏懼世間風俗民情頑強的僵固性,能奮而求道。

這兩方面有沒有衝突呢?若有,是如何衝突?若沒有,為何沒有衝突?